我們常說,養育孩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不光是孩子,更多的是父母。
人成長有三個階段:家庭,學校,社會。
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
事實證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是傑出的家庭教育。
近年來,家庭教育這個話題越來越被大家重視。而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為了孩子,下面這五點,千萬不要做!
夫妻關係不和,經常吵架
父母的關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精神健康、學業表現,以及未來的人際關係。
國際上有很多研究者專門對此進行了研究。
他們發現,就算是6個月大的嬰兒,當父母在他們旁邊大吵時,他們的心跳也會加速,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也會開始釋放。
父母長期爭吵,根據孩子的年齡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對嬰兒來說,這可能會讓他們產生睡眠障礙,影響到早期的大腦發育。對上小學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會讓他們感覺抑鬱,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對更大一點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會導致他們自殘。
父母需要知道,在家庭生活中,不贊成彼此,或者爭辯都是正常的。
只是,如果這種衝突太頻繁、太激烈,而且無法得到解決,那往往就會影響到孩子。
尤其是當爭論的焦點是關於孩子的時候。
他們心裡可能就會感覺,這一切的爭吵都是自己的錯。
所以說,只有充滿愛與包容的家庭,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家教。
對孩子過度打擊
這世界仿佛總是有個完美小孩,名叫「別人家的孩子」。
「這次考試怎麼又沒考好,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強多了!」「別人家的孩子天天只顧著學習,哪像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看電視!」「跟別人家的孩子學學,你一點都不讓我省心!」
看似一句句「為孩子好」的無心之談,卻在孩子心裡,變成了一根根鐵釘牢牢的扎在孩子心上。
長期下去,很多孩子會因此挫敗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非但不會發憤圖強,更會在心中加固一個想法:
反正我怎麼做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我不想做了。
其實,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優秀,為什麼不多多稱讚他,鼓勵她呢?
父母不孝敬長輩
言傳重於身教!如果父母不孝順長輩,在孩子看在眼裡,以後也不會有孝敬長輩的意識。
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戶人家有三個人,也是三代人。一天,父親對兒子說:「你爺爺年老體弱,活在世上毫無用處,不如拋棄於深山算了。」半夜,父子倆用一籮筐抬著老人到了溪邊,正準備往下拋時,兒子說:「爸爸,我們只要把人擲掉就可以了,何必把這籮筐也丟了呢?」父親生氣地說:「你這小子懂什麼?連人都不要了,還要這破籮筐幹什麼?」兒子說:「若把這籮筐也擲了,將來我和我的兒子用什麼把你抬到這裡來呢?」父親聞之大為驚愕,尤如當頭棒喝,大夢初醒!於是速速命兒子把老人抬回家中,好好瞻養,再也不敢有不孝之舉了。
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看在眼裡,一舉一動都會去模仿。
年輕時種下什麼樣的因,老年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果。
父母缺乏口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長期生活在被辱罵的非正常環境中,孩子會產生性格懦弱自卑、心理壓抑孤獨、精神焦躁不安、心理怪癖、愛撒謊、脾氣暴躁等心理問題。
尊重是愛的前提,我們能懂得尊重其他人,更應該尊重我們的孩子。
請相信,沒有哪個孩子喜歡被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父母斥罵。孩子孤零零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就是他的一切,他的依靠,被最依賴的人斥罵的那一刻,孩子該有多麼的絕望和孤獨。
家長斥罵孩子的本意是對孩子的關心,想要教育孩子或者恨鐵不成鋼,可是話到嘴邊卻變了味。
所以家長應做好個人情緒管理。家長話出口前先思量一下,是不是有更好的表達方式能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達到目的,只是家長為了圖一時方便的偷懶之舉罷了,這個必須戒除。
過度溺愛孩子
你寵溺孩子,這個世界不會寵溺他,你不管教孩子,總會有人替你好好管教。
處處為孩子著想,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家長溺愛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殊不知,這種行為正一步步將孩子推向了懸崖邊緣。
你對孩子無條件地寵愛,久而久之就成了理所當然,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表面上是一種滿足和富養,實則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空洞與貧瘠。
極端一點的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驕縱跋扈、唯我獨尊、不尊重他人,甚至成為「媽寶男」、「啃老族」。
最近有一則新聞獲得了大眾的關註:
14歲的小女孩當著眾人的面,連扇父親十餘個耳光,拳打腳踢,飛起來踹,父親一直沒有還手,也沒有生氣,還在笑!
原來女孩父母離異,父親過度「關愛」女兒,女孩沒了自由,於是痛恨父親,出現大打出手的一幕!
作為父母,適當地寵愛孩子是應該,但不能過度。
把握其中的分寸,毫無原則的過度寵溺,對孩子有百害無一利,對此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不成器了才後悔莫及。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惡習一旦養成,學校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對他進行「再教育」,這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
願家長們謹記以上5點,用心陪伴,用愛澆灌,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沒有機會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