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為什麼心理學家華生,教育出抑鬱症孩子

2020-05-02     教育思享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還記得「狼爸」蕭百佑的名言。

「三天一頓打,孩子上北大。」

按照蕭百佑的說法是,通過打使得孩子更加懂事,使得孩子更加懂規矩,將來能有更大的成就,畢竟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而且中國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正是這句話,使得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有理由進行打罵責罰,採用了很多國外的教育方法,比如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曾經風靡一時,其創造人就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而且華生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學家。當時發明了哭聲免疫法的華生,曾說過「給他一個孩子,他能使得這個孩子按照他的設定,最終成長為想要成為的人」。華生對待自己的兒女也採取此種方式,時間最終證明了他的理論是錯誤的,耽誤了很多孩子,可以說是毀了一代人。

他的孩子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患上了抑鬱症,多次嘗試自殺,大兒子最終在30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剩下的孩子也是帶著抑鬱症。

那為什麼著名心理學家的孩子,最終會患上抑鬱症呢?這是與華生的理論脫不了關係的,因為哭聲免疫法,對於孩子的培養是不利的。

1.孩子缺少關愛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對於這個世界還很陌生,需要父母的引導。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步,是幫助孩子內心建立世界觀,也是幫助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人。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訴求都是無意識發出來的,需要父母的積極回應。

孩子因為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通過哭聲表達,父母置之不理,這使得孩子的內心幾近崩潰,孩子信賴的最親近的人居然沒有第一時間出現,使得孩子內心對於父母產生懷疑。而產生懷疑之外,就是孩子內心那種父母關愛的感覺缺失,這種溫暖的關愛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成長必備的東西。這個環節的缺失,使得孩子沒有體驗到這種溫暖的關愛,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覺得生活很不友好。

父母在童年時期的關愛缺失,使得孩子產生這個世界巨大的隔離感,更使得孩子與社會格格不入。融入不了社會,孩子能不抑鬱嗎?

2.孩子性格有缺陷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讓其哭,當孩子對於一件事表達開心的時候,用恐懼制止。通過外物干擾孩子的情緒表達,使得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來。

這就是哭聲免疫法,按照設想去培養孩子。

這樣的孩子內心是灰色的,毫無生機可言,孩子小的時候還表現不出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孩子的不斷成長,孩子在童年時期受到的情緒上的控制,就會慢慢反饋到日常生活中去,甚至產生性格上的缺陷。比如易怒、對某件事物單純的害怕、與人打交道不適應等,使得孩子無法表現得像一個正常人。

孩子內心缺少的這些快樂與精彩,會影響性格的養成。而性格缺陷導致孩子心理上不是很健康,最終成為了抑鬱症。

3.孩子不快樂

按照哭聲免疫法的培養方式,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處於一個壓抑,嚴格沒有笑聲的環境中,仿佛笑聲同娛樂方式,是不能存在的。孩子沒有一點快樂的來源,心理長期壓抑,肯定會對世界產生無趣感,對世界感受不到精彩,這也造就了抑鬱症。

可能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培養出抑鬱症孩子的原因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dfA4HEBnkjnB-0zPp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