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千億,華晨汽車的一手好牌是怎麼打爛的?

2020-08-31     老車主說車

今年CBA複賽之後,燃起了眾多球迷的激情,為何?

許多球隊外援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歸隊,卻也造就了全華班球隊的敢打敢拼,各種絕殺、神仙球輪番上演,真真打出了新一代本土球員的血性。

但是,江蘇同曦隊卻好像有些不一樣,雖然場場比賽從結果來看好像打誰都是五五開,實力似乎不錯,但真正看比賽才發現,場上隊員仿佛個個夢遊,啥都不會。

那同曦為何還能有不錯的戰績呢?答案就是外援。

自CBA複賽之後,同曦隊的約瑟夫·楊便又當爹又當媽,幾乎場場打滿,各種高難度神仙球,拼了命地上,不拿到個四五十分不罷休。這要放在以前,肯定有球迷開噴「毒瘤」了,但今年大家卻滿是同情。

看著只會跟著跑動,三分投不進、空籃又放不進的隊友,約瑟夫楊只能搖搖頭,還得自己來。所以我們就看到了累死累活的楊,打滿一場又一場。

「隊友不給力,全靠外援拼」的場景,我們以為只會出現在這些體育賽場上時,卻不知道現實早就把劇情給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說華晨汽車。

此前,華晨汽車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報告中顯示,華晨中國今年上半年營收14.5億元,同比下降23.85%;凈利潤則為40.45億元,同比增長25.24%。

營收下降,利潤卻上升,華晨汽車顯然有些不走尋常路,而這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位「洋女婿」——寶馬。

官方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華晨寶馬對華晨中國貢獻的純利達到43.8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4%。但如果去掉從華晨寶馬得到的利潤分成,華晨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其他板塊總體虧損達到3.38億元。顯然,現今的華晨汽車,全靠華晨寶馬吊著一口氣。

你還別不信,之前有評級報告指出,截止2020年3月底,華晨汽車集團負債總額高達1226.75億元,占比資產總額1754.37億元的69.93%,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其中,有息債務達到677億元,超過總負債的一半以上,且短期有息債務為484億元,短期償債壓力巨大。

更別提華晨汽車的部分債券連續下跌、股票暴跌了,甚至於華晨汽車暫停了名下多隻債券在上交所的公開競價交易,僅採取報價、詢價和協議交易方式進行,避免再度出現拋售從而影響債券和股票估值。

當然,這根本是擋不住的,像「19華汽債01」一度跌至42元新低。

據查,四月到五月的兩個月時間內,華晨控股已經有13次登上被執行人名單,涉及金額七千多萬元。而由於華晨集團高達1200億元的債務,債權銀行已經組建債務委員會,或許它未來也將走上一條破產重組之路。

華晨的今天不僅有些讓人唏噓,尤其是想到它也曾無限風光過,更是如此。

1992年,以金杯客車廠資產為主的華晨汽車在美國上市,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成功赴美上市的公司,而這正是華晨輝煌歷史的序章。

隨後幾年,金杯客車作為華晨的王牌,每年的銷售額以近乎50%的速度增長,從1995年的9150輛,猛然增長到2000年的6萬輛,連續多年占據輕客市場的銷量第一。

華晨那時候有多猛呢?這麼說吧,2000年金杯客車的銷售額達到70億元人民幣,其利潤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

2003年,華晨的「洋女婿」寶馬出現了,雙方合作繼而推出了華晨寶馬。憑藉華晨的市場,再加上寶馬的品牌和技術,這一系列產品毫無阻礙的進入中國市場,且迅速打開了銷路。

自2006年起,華晨寶馬 連續15年保持瀋陽市納稅企業第一名;自2016年起,連續4年成為遼寧省納稅企業第一名。

正是有著這樣的強力外援拼戰績,華晨汽車優哉游哉地便可以吃到福利,但這樣的態度,卻也給華晨汽車埋下了隱患。

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高歌猛進,諸如吉利、長城、長安、廣汽傳祺(參數|圖片)等自主品牌,無論是在品牌建設、抑或是技術研發、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消費者的肯定,但轉過身來看華晨汽車,卻仍舊止步不前。

華晨汽車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是一大硬傷。背靠寶馬這一龐然大物,華晨習慣了拿來主義,像其華晨V3(參數|圖片)一直到華晨V7(參數|圖片)車型,鼓吹的便是使用寶馬發動機和技術。

像一開始使用寶馬的王子系列發動機,再到後來升級為CE系列。但實際上,寶馬不可能將最新的技術給予華晨來應用,畢竟它們不是吉利與沃爾沃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

所以,寶馬能提供給華晨的技術總是落後一代的,甚至於還有或多或少的一些小問題。

在其他自主品牌都已然深入研發自己的核心科技時,華晨卻只能跟在合資的屁股後面跑,慢慢的也就被其他人給越落越遠。

同樣因為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原因,華晨旗下三個自主品牌——金杯、中華(參數|圖片)、華頌銷量全面下滑,逐漸邊緣化的它們,也給了華晨一記重錘。

今年上半年,華晨中華、華頌和金杯三個品牌累計銷量為4.5萬輛,銷量之低遠超市場預期。其中,華晨中華銷量僅為4300輛,同比下滑超過70%。即便是今年受疫情和大環境的影響,華晨的表現也難有理由開脫。

除卻在傳統車上的不給力,在新能源賽道上,華晨汽車也沒扎穩腳跟。

說起來,華晨汽車在2010年便推出了中華駿捷FSV(參數|圖片)混動汽車,入局新能源不算晚,接著在2016年還發布了中華V3純電版和中華H230EV,但市場反響並不好。

像中華H230EV兩年銷量不到一千,甚至於比起造車新勢力都差得遠。

值得注意的,2018年9月,由於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超過12個月,華晨汽車還被取消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這對於華晨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寶馬雖說還在為華晨「輸血」,但這條路越發能看到頭了。2018年10月,華晨集團和寶馬集團聯合宣布,華晨汽車擬在2022年前向寶馬集團出售華晨寶馬25%的股權,交易價格為290億元。

錢雖然到位了,但隨著2022年華晨汽車在華晨寶馬中的占比由50%下降為25%,華晨從華晨寶馬中能獲得利潤將進一步收縮,更大的挑戰也隨之而來。

就像體育評論常說的,單靠外援不如自己漲球。如今,華晨寶馬已經拉不動華晨集團這輛沉重破敗的大車了,華晨還有什麼辦法能夠自救嗎?時間真的還來得及嗎?

或許,自家知曉自家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cx_QnQBURTf-Dn5NX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