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藏於鬧市中的老房子,100多年前竟是貴陽最洋氣的地方

2019-10-25     行者無疆

林城貴陽除了山美水美,氣候宜人之外,還是一座有著濃厚歷史文化氣息的城市。甲秀樓、文昌閣、陽明祠、青岩古鎮、王伯群故居……貴陽的文化內涵藏在這些老建築的窗欄瓦片里,時光荏苒,它們依舊矗立,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王伯群故居,開啟穿越時空之旅,品讀名人故事,尋找這座城市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吧!

王伯群(1885-1944),貴州興義人,中國同盟會先驅、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和教育家。

王伯群故居,位於貴陽市萬東橋和護國路交叉口,建於民國六年(1917),為磚木結構,法式建築,占地1600平方米。從外表看,由長方形主樓和圓柱形碉樓組合而成。主樓7間,上下兩層。平頂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頂樓閣,典型的中西合璧。

雖為法式建築,但在裝飾工藝上仍受傳統手法影響,中外建築文化交融。1995年修建萬東橋時,舊居部分中式建築被拆除了,現在僅存圓穹頂碉樓和法式建築,但也仍是築城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伯群故居可以說是貴陽歷史上第一棟仿西式建築,貴州極具代表性的近代西式建築,當年應該是貴陽最洋氣的地方吧。1999年1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至今這棟優美的西式建築沉浮於百年的風雨後,仍然屹立於貴陽這種繁華都市中,與周邊的高樓形成鮮明的對比。

比較特別的一點是,故居二層的方形磚柱上部都塑有白菜,這是那個時代仿西式建築所共有的特徵,寓意著「清正廉潔」。

歷經一百多年的風吹日曬,大樓看上去有些陳舊,木質窗欄些許斑駁,百葉窗也許很久都沒打開過了,昔日的熱鬧輝煌已然不再,只剩下一棟空樓,但是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卻見證了王伯群不平凡的人生。

在鬧市中,王博群故居顯然是個特別的存在。想必從此路過,大家都會忍不住多看上幾眼吧。

走近故居,你每走一步就離百年之前的那段時光更近一步。看著盡染歷史的青色磚瓦,撫摸著早已褪色的護欄,似乎那段歷史就猶如昨日再現,在你眼前一遍一遍的演繹著。

也許你看到了王伯群坐在走廊上的椅子認真的看著書,或者與志同道合之人談笑風生,也許你看到了他與家人在過道上的溫馨日常!

歷史賦予了這棟建築存在的價值,而這棟建築也成了歷史。圍繞王伯群先生的舊居走上一圈,你會有驚喜的發現。石柱上縫隙里鑽出的耀眼綠意或者周邊院子裡的花色,為這棟久無人居的建築增添了些許生命力,歷史與現在交融依然一派生機勃勃。

在通哥一個人感受著這棟建築帶來的厚重的歷史感時,遇到了一對來貴陽旅遊的老夫妻,他們一邊仔仔細細把故居走了一遍,一邊討論著,時不時臉上露出笑容。

通哥忍不住上前和他們交流了一番,當問到他們為什麼會想到來到王伯群舊居時,他們說:就想來看看,看看王伯群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看看這棟民國時期留下來的房子,回顧一下歷史。我想他們也許是圓了心中的一個夢吧。

屋外的樹木已高過屋頂,牆壁上長出的一簇簇雜草,以及那懸掛在屋檐的老式路燈,都見證了王伯群不平凡的人生,烙印在了時光里。故居猶在,人已不在,但王伯群先生留下的風光偉績,卻深深鑲嵌在這棟老宅的一磚一瓦里,刻在無數人的心裡,在歷史長河裡奔流不息。

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雨,愈發莊嚴肅穆的王伯群故居,一直在靜靜地陪著貴陽變化,不管周遭如何,這裡仍然依舊。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文物則是鐫刻著文化的深沉記憶,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給子孫後代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棟舊居,一位故人,一段往事......王伯群故居,不止是一棟老建築,更是我們觸摸過去,感受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via:貴陽通,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_G7AW4BMH2_cNUgS5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