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縣龍坪鄉楂樹坪村:鄉村游助力鄉村振興

2019-12-25     恩施新聞網

記者 周艷麗

76家民宿,660餘張床位,單日最高接待遊客1579人次,60天總收入達400萬元……這是今年暑期,建始縣龍坪鄉楂樹坪村民宿的營業成績單。

近年來,依託高山避暑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楂樹坪村鄉村旅遊發展紅紅火火,產品業態豐富,富民增收效益提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變「山水資源」為「詩和遠方」

楂樹坪平均海拔1600餘米,是10餘萬畝林場長嶺崗的核心區域,氣候清涼,植被豐富,春綠、夏涼、秋黃、冬雪,四時之景各異。一系列特色民宿,正讓這裡的「山水資源」轉化為「詩和遠方」。

「在朋友圈看到長嶺崗秋色正濃,便和姐妹們相約到此賞秋,沒白來。」遊客楊女士坦言,楂樹坪空氣清新,環境幽靜,她和同行的姐妹在該村玩了兩天,非常愜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湧向生態邊緣地區。休閒養生、生態避暑成為發展休閒旅遊的新趨勢。

「人們夢想回到山清水秀、花朵飄香和風景如畫的伊甸園,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農家游、生態游正成為旅遊行業的一個新領域,發展前景可觀。」村支書陳久龍向記者分析道。

因地制宜,打造避暑、民宿、休閒等於一體的旅遊產業,楂樹坪村步履不停。

近年來,農村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田園打造,為楂樹坪村旅遊奠定了基礎。

酒店、民宿、客棧,成為鄉村旅遊新業態,拉長了上下游產業鏈。

藉助山水生態、土苗民俗文化特徵的「田園綜合體」,採摘、垂釣等農耕文化體驗成為鄉村旅遊新亮點;鄉村酒吧、鄉村晚會、最美評選為鄉村游注入文化內涵。

以森林小鎮建設為契機,楂樹坪村正著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和諧開放、綠色乾淨」的特色旅遊康養小鎮,培育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楂樹坪的未來可期。

變「黑色經濟」為「綠色經濟」

初冬,來到楂樹坪村的一處小山頭,一塊平地上20厘米高的柳杉苗長勢喜人。「誰能想到這裡曾經是個煤礦。」居住在離礦井不足100米的村民餘興成感慨。

餘興成家就在煤礦旁邊,站在堂屋門口能看到主井運出的一車車煤炭。

本世紀初,隨著國家政策調整和環境整治需要,楂樹坪村及鄰村近30座中小型煤礦陸續關停並轉。

賴以生存的煤礦關閉了,村裡的經濟該如何發展?農戶靠什麼吃飯?如何帶領廣大群眾走出困境,實現農村經濟轉型,是擺在村支「兩委」面前的一大課題。

陳久龍曾是煤炭運輸隊的一員。常年走南闖北,家鄉的氣候環境讓他看到了發展機遇。

2014年,陳久龍放棄煤炭生意,一頭扎進民宿行業。

一邊「刮骨療毒」,一邊「大動干戈」。陳久龍明確發展思路,藉助棚戶區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多方籌措資金,建設特色民居星光民宿45棟,配套有居民廣場、民宿接待中心、大型停車場,附近還配套建設了學校、衛生室、菜市場等。

2018年,星光民宿有床位80張,日接待80人次。同年夏天共計接待避暑遊客約300人,長住一個月以上的120人左右。目前,星光民宿吸納周邊貧困戶共21戶78人入住,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就業30人,貧困家庭年增收5000至1.5萬元。

年關在即,在楂樹坪村很多村民看來,2020年的新年將更富足和安逸。截至今年底,該村實施了近9年的集中供水收費管理系統結餘23萬餘元,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該村還將建設高山溫室大棚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以前想為群眾辦實事苦於沒有錢,現在有了本錢,村幹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陳久龍表示,該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在楂樹坪村六組朝陽坪、十組淹水淌發展40個大棚,既獲得集體經濟收益,也為廣大村民及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機會。

變「舊風陋習」為「文明鄉風」

「過去,藏在深閨人未識;現在,撩開面紗驚四方。」這句話是楂樹坪村的真實寫照。從前,原煤開採給楂樹坪帶來豐厚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使生態環境和社會治理亮起紅燈。

「以前哪敢穿白襯衣喲,洗不得又曬不得。」餘興成老人頗有感觸,煤礦沒關閉的那幾年,天上下黑雨,屋檐滴黑水,呼吸的是煤灰,種的是「黑土地」。

告別「黑色經濟」後,楂樹坪村再次迎來青山綠水,村容村貌大變樣:土地平整,山野復綠,街巷亮堂,村民不再「灰頭土臉」。

而這一切離不開鄉村振興浪潮的推動。

鄉村振興不僅要「塑性」,還要「鑄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如今走在楂樹坪村,隨意丟垃圾的現象不見了,村民糾紛少了,鄰里和睦了,群眾的幸福感更加深切。

「以前,村裡紅白喜事都要大操大辦,請客送禮必不可少。」陳久龍說,這樣的大操大辦不僅給村民帶來了經濟壓力,也形成了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

為剎住大操大辦「面子風」,破解盲目攀比「人情網」,楂樹坪村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全力推進移風易俗,大力提倡精簡嫁娶儀式,厚養薄葬、節儉治喪。

環保理念開始深入人心。近年來,一次性碗筷、水杯正逐漸退出家家戶戶的席面。

娶得起媳婦,辦得起喪事,人情面子有了,經濟負擔也輕了。如今在楂樹坪村,提及紅白理事會,群眾交口稱讚。

鄉風淳,鄉村興。村規民約承載著沉甸甸的鄉土記憶,是中國村落傳統文化、鄉風文明、集體道德和現實生活的真實投影。

「……創文明!風清氣正、路不拾遺;睦鄰里!互敬互助、同舟共濟;遵客商!買賣公平、莫貪便宜……」這是張貼在楂樹坪村委會展板上的村規民約。

陳久龍告訴記者,這些朗朗上口的「老生常談」正逐步從「牆上」走到群眾心上,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一把移風易俗金鑰匙打開社會文明、群眾減負兩把鎖的效果在這個深山小村落得到生動實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PFyO28BMH2_cNUgPq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