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基
金川街是安康城中最「年輕」的一條舊街道,因最初街內房屋多散落在西堤外的漢江河畔,故舊《安康縣誌》稱其為「西關外河街」。之所以說它「年輕」,一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也就是安康段的漢白公路竣通的那年,城區撤銷聯保,設立東關、東城、西關、西城、新城五鎮時,才將其納入城區範圍與石堤街並為「西關鎮」;二是由於漢白公路建成通車,西津渡(七里溝)成為汽車渡口,為方便城內交通,在改造舊石堤門、土西門、小南門道路的同時,亦打通了西堤至西渡口間的道路,由此才又逐步形成以工商為主體,適應商品交流的這條街道。三是1954年,撤銷在安康城區範圍所設的安康市,成立城關鎮時此條街才有了「金川街」的稱謂。因位於西曰金,平野、平地曰川。金川,即城西的壩子。故民間又稱金川為西壩。「文革」改稱「先鋒街」。
此街地處西郊,故街之東端舊有古社稷壇一處,為州縣祭土神、穀神以為民祈福報功之所在。漢·班固《白虎通義·社稷》解釋此舉說:「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興安州志·藝文志》收有明代興安知州許爾忠《改建社稷壇記》和清代興安州守王章《重修社稷壇記》以為證。
街之西端,現存有創建於唐代的佛家寺院天聖寺。天聖,本為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時間當在公元1023至1032年間。因此寺重建於此時,故索興以「天聖寺」而稱之。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修。成化中復修。明末毀於寇,惟鐘樓僅存。清順治十六年(1659)重建。前為山門,後為天王殿,最後為大雄殿;東偏為伽藍殿,西偏為地藏殿,最後為藏經樓,中貯大藏經一部。極北漢江之濱為彌勒殿。其規模可謂壯麗可觀。現存僅為早先之一角。
金川街畢竟位於城外,故為防火防盜,民國年間,當地民眾便在其中部的當街中間建造了一座樓台(具體位置在今西關小學附近),底層如城門洞子為交通通道供行人往來,上面一層置有一街坊警夜之鼓,名曰「天鼓門」,為西關鎮首任鎮長盧吉堯所題寫。其實,天鼓本謂天神所擊之鼓,發聲如雷。典出《史記·天官書》:「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此處以天鼓比喻雷聲。事故發生時擊鼓為警,民眾聞其聲迅即相應,或撲火或捉賊。建成後不久,漢白公路即通車,為方便進城道路被拆除。
如今的金川街,隨著1970年漢江大橋的建成與通車,昔日熙來攘往的人流、物流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交通的僻背和百業的蕭條,以及人們對它的冷落,將「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的俚語用在此,也包括石堤街的西段,是再合適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