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進高校的尷尬:最終還是得去讀個博

2019-08-29   學術資源大全

來源 | 募格學術撰寫

編輯 | 學術君


不知不覺,自己已經在高校工作了,從當初那個稚嫩的碩士生,轉變為一名高校教師,其中,嘗過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當年,碩士生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也是百里挑一、過五關斬六將的,心裡想像著牙塔里的「舒適」,即使只有碩士學歷,也可以讓自己自由的追逐學術理想。可如今,身處高校教學一線,教學和科研雙肩挑,還有著各種繁雜的事情要處理,無時無刻不有一種憂慮感。於現在的我而言,有時候高校儼然成了一個不舒適的「舒適圈」。




作為高校學歷層次最低的群體,時時要擔心自己的飯碗倒不是那麼危言聳聽,但如果稍微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恐怕也難以忘記取得博士學位這個目標。更現實的情況是,作為碩士生,幾乎不能或者不會拒絕除了教學以外的任何事情,不會拒絕,很多小事情就變成了牽扯你精力的大事情,自己不敢不往「坑裡跳」,結果是很多時候就有更大的坑。說實話,我偶爾會有種想要掙脫的感覺。



前不久,好幾個群里的高校教師都在討論去韓國、馬拉西亞讀博,據說這些地方可以「相對容易」的取得學位,暫不討論是否容易,單看高校教師的博士學位情節,原來不止只有自己處在學歷尷尬中,很多人同樣有這樣的憂慮,有時候可以看到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而我還是剛剛進入的、最年輕的那一撥,其實我才是最應該憂慮的。


的確,現在博士都已經擴招了,海歸博士一大堆並且「新晉」成了一些高校的入職門檻,而也有很多高校已經要求師資博士後。


在高校圈裡混,沒有博士學位這個硬通貨,不免經常會產生憂慮的情節,大學老師考博的壓力自然也會蔓延到你我身上。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些媒體所指出的那樣「這背後是嚴峻的學術圈就業形勢: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學術職位的數量卻相對穩定」,如果產生淘汰,這關乎著一個教師未來幾十年的職業生涯。



以上只是一些簡單的敘述,相對感性的認識,而讀博卻有著更多理性的需要。


一、博士是個穩飯碗


2018年,博士畢業人數突破6萬名,同年,近10萬人被錄取為博士生。其實,我們國家的博士數量是偏少的,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專任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的僅占24.4%。而高校要想發展,全面實現100%師資博士學位是發展目標。


可見,未來「要想在高校能夠長久的教書育人,沒有博士學位將來將會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我在簽約高校之後,導師曾經反覆督促我趕快準備考博。雖然我覺得自己的講課水平和知識量不會有很大的問題,但以後還真不好說。當然,其實我自己也一直在準備,入職前的暑假幾乎都在複習博士考試資料。
二、科研的需要


大學老師是做什麼的?大學老師的職責也就是客觀完成大學的職責,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黃寶印指出,學科評估要堅持繼承創新,要在保持原有「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貢獻與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體系框架下。


一般在大學的年終考核裡面,也就學校年終考核時,分為教學、科研、社會工作三項。可以看出,科學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作為碩士生的科研水平不是很高,並且,很多期刊對作者職稱、學歷都有硬性要求,非博士學歷即使文章質量過關也可能無法發表。


另外,在高校制定職稱晉升或者榮譽等方面的取得都有著很多的門檻或者要求,比如,


第一,教學方面:教學工作量、精品課程、評教、教改項目或工程、教改論文、學生競賽,教學成果獎、教學競賽獲獎、省級質量工程等等。學歷不高,在教學評比中也是弱勢。


第二,科研方面:著作(及獲獎)、論文(及獲獎)、論文他引、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獲獎、專利、成果轉化、標準制定等等。這會引發更多問題,比如職稱評定就與論文發表有重要的關係。無法發表在核心期刊,自然無法取得更高職稱。


第三,榮譽帽子:學術類兼職稱號、人才類帽子、德育類帽子,等等。這些帽子肯定優先給予擁有博士學位者,畢竟一個學校需要這些博士學位者作為「支撐」。


總之,現在的職稱評定是向高校放權,而學校的博士比例是學校排名、更名、申請碩博點、評估等的依據,因此,學校會不斷的向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進行資源傾斜,以鼓勵更多人擁有博士學位。這些如果沒有博士學歷做後盾,幾乎與自己無緣。


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寫的那樣:「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都沒有」。


三、對知識的渴望


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有人屬於知識型的,有人屬於談判型的,有人屬於營銷型的,有人屬於藝術型的,有人屬於政治型的,有人屬於創業型的,有人屬於技能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或者說屬性,或明顯,或不明顯,但找到了必定是好的。對於知識型的人,渴望不斷吸取知識,補充自己,在知識天地中遊刃有餘。我相信,這也是很動人讀博的初衷。


其實,博士不僅是個能在高校穩定的學位,讀博士的過程本身是一次能力的提升。一個人能夠把博士學位取得,那麼他的能力一定是不低的。


讀博期間也能遇到很多不一樣的人和事,能顧改變自己的眼界,或許能夠重新出發找到更多可能性,這一切,讓我堅定了考博路。


這個暑假,儘管酷熱難耐,非常辛苦,但自己仍在一點點的啃那些考博資料。7月底又往日本為期一周的遊學,感觸頗多,想到未來的趨勢,想到自己還年輕,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人還是要堅持和追求夢想,這樣才會有未來,慢慢的克服了這些問題。而以後的讀博路也可能是一場艱難的旅途,甚至可能短暫的出現諸如強迫症、抑鬱症或狂躁症等最壞的情況,還包括掉頭髮、失眠、厭食等可能性,但對博士學位的渴望,或者說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過程,讓它成為很多人執著追求的夢想。我也是。




我告訴自己,「不要因為一棵樹而錯過了整片森林」,走出自己那不舒適的「舒適圈」去接觸新的更多的可能。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能夠適應競爭法則才是一個人成為社會人的標誌。總之,沒有一個高的學歷很難在高校圈裡「放心」的生存。

本文來源:募格學術撰寫,作者小金庫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