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今:「一帶一路」平行經驗的分享與灣區發展的機遇

2019-12-20   一帶一路報道

作者名片:

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

《國家智庫》《中國智庫》總編輯

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上海大學智庫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理事

《一帶一路報道(中英文)》雜誌特聘專家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來,成績斐然、碩果纍纍。截至目前,已有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195份政府間合作協議。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區域組織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納入成果文件;「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從藍圖規劃發展到初具雛形。80多家中央企業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的3116個項目,對外投資超過8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4萬個工作崗位。「一帶一路」是我國,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分享自身發展經驗的重要國際倡議;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機遇,離不開向世界著名灣區的學習。一是主動分享發展經驗;二是積極學習發展經驗。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港珠澳大橋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成為大灣區建設的重點之一,「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是《規劃綱要》對大灣區城際快速交通網絡提出的明確要求。港珠澳大橋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極大縮短了三地距離。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對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特別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三地成功創立了完整的大橋工程決策體系,對未來大灣區整體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極為寶貴的財富。此外,4月初,一座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沙田鎮的過江通道——南沙大橋建成通車。

南沙大橋

為什麼要提這兩座橋呢?是因為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常說的「要想富,先修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今天出行那麼便利,這是我國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的一個主要經驗之一。

2019年2月份,美國加州州長紐森正式宣布放棄修建從洛杉磯到舊金山的高鐵項目,這條歷經11年運籌論證的高鐵項目最終流產。反觀港珠澳大橋,同樣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已在2018年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是我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基礎設施建好了,資本、技術、知識、人才等要素才能流通無阻。在這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這兩座橋和美國的高鐵案例是想說對於「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以及非洲國家而言,有多少個十年可以等待呢?可以去論證呢?我們的改革開放用了兩個十年的時間,我國的貧困人口就從2.5億下降到4210萬,這一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不是等來的,而是擼起袖子干出來的。在這一方面,我覺得粵港澳大灣區無論從珠三角時代還是到現在的灣區建設,都下了大力氣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這是一條非常寶貴的經驗,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起了重要的示範作用。

「一帶一路」是一種平行經驗的分享。那麼平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經驗,不強加給你。在大灣區建設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你只要學就能學會,就會有效。那麼,反過來,我們看看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是怎麼為發展中國家「開藥方」的,它們實際上是用工業化後期或工業化完成後的一套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指導發展中國家發展。比如,已開發國家在援助非洲過程中推行私有化等,把自己在工業化進程中都沒用到的東西卻非要強加給非洲等落後國家學習,用這種並沒有成功先例的發展經驗,來指導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建設,肯定會出問題的。

蒙內鐵路是一條友誼之路,也是首條海外全中國標準鐵路

舉個例子,大家都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知道金庸的武俠里,內力基礎才能決定能否練就上乘武功。在《天龍八部》里有一節,梅、蘭、竹、菊四姐妹帶虛竹去靈鷲宮後殿,探究破除36洞72島的生死符之法。梅、蘭、竹、菊說天山童姥允許她們到40歲時,每年允許進入一天練習牆壁上的武功,但虛竹帶她們一同進入,她們一開始喜出望外,興奮異常。但是,進去一學就受了內傷,差點全身癱瘓,幸賴虛竹及時相助。原來,她們內力不夠,無法練這些上乘武功,但虛竹不同,他是在有了無崖子傳授他的70年內力、以及得到了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功力後,才使得他學習「天山六陽掌」這種上乘武功、遊刃有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發展中國家應該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學習適合自己的發展經驗,否則超越發展階段太痴迷歐美的「上乘武功」極有可能受內傷,有「全身癱瘓」的風險。

所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可以利用自身的「後發優勢」,以及一些來自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平行的、可觸及的經驗,來實現工業化和跨越式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可以說,中國的發展經驗影響的不僅是我們國家,更是影響著「一帶一路」這樣一個跨區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途和命運。

粵港澳大灣區

當然,我提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僅僅是硬體方面,也包括軟性的政策、制度、區域合作機制等方面。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發院名譽校長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我認為,這樣基於中國發展經驗的發展經濟學理論,恰恰是當代發展中國家,應當下大力氣學習和參照的理論。那麼,新結構經濟學提出了兩個核心點,一是「有為政府」,二是「產業政策」。大灣區既有「有為政府」的積極推動,又有「產業政策」的豐富經驗,如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會大灣區的這兩條根本經驗,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對世界、對「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大貢獻。

那麼,我們就只分享經驗,不需要學習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對標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這三大灣區,哪個灣區是最值得學習的呢?武功學習講求「寧學一手熟,不學千手生」,宋代的沈括也說,「人之於學,不專則不能,雖百工其業至微,猶不可相兼而善,況君子之道也。」講的就是要瞄準一個方向學透、吃透,專注才能幹成大事。比如喬峰的一招降龍十八掌打遍武林,段譽的六脈神劍所向披靡,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名揚天下。

廣州市

我認為舊金山灣區有可借鑑之處,主要基於三點原因:

一是要素稟賦類似。粵港澳大灣區和舊金山灣區一樣,擁有廣闊的土地、持續不斷流入的外來人口,在本國都位於第一的區域經濟總量,都是制度改革的引領區和高科技發展的重地,人才資源集聚、產業政策密集、教育資源豐富。

二是發展定位一致。在《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戰略定位包括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中心,任何其他灣區都不能堪此楷模。

三是發展前途光明。對我國來說,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借鑑舊金山灣區在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香港維多利亞港

那麼,應該在哪些重點問題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呢?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措施就不提了,我提三點容易忽略的地方:

一、推動教育發展是影響科技創新的根本驅動力。舊金山灣區有著享譽世界的兩座名校,一是史丹福大學,一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兩個學校,每年平均貢獻了矽谷超70%的創新創業人才來源和創業項目來源。粵港澳大灣區也有雄厚的教育實力,以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中山大學等為代表的灣區高校,正是大灣區崛起的重要力量。可借鑑兩所世界名校在鼓勵創新創業、拓展創新網絡、激發學生從0到1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寶貴經驗。

二、加強軟實力建設是吸引全球人才匯聚的法寶。軟實力建設往往比硬體基礎設施建設來得更重要。粵港澳大灣區有舊金山灣區無可比擬的城際鐵路、高鐵網絡,但還可提升多元文化互動融通等軟環境建設。我們需要加強軟環境建設,想國際人才之所想,急國際人才之所需,以人為本,才能不斷吸引國際人才包括國內的人才來創新創業。

三、降低交易成本是決定創新創業成敗的關鍵。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科斯曾提出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交易成本是影響企業經濟效率提升的關鍵。如果深入研究舊金山灣區,就會發現極低的交易成本是創新創業成功的關鍵。一個創新創業想法,不需要經過太多波折,太多資金擔憂,就能順利得到現實檢驗或落地執行。一個創新創業公司,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不需要去各地參會社交,也不需要花費太多成本,就能以最快效率完成交易,這極大地促進了產學研的有機融合。

澳門金雕塑「盛世蓮花」

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我建議:

一、發揮全球華僑的重要作用,成立全球華僑「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基金。「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途光明,商機無限。這離不開全球華僑抓住機遇參與和融入灣區建設,發揮自身人力和財力優勢,積極推廣和吸引資金、人才落戶大灣區。

二、打造粵港澳「智谷」即智庫產業園區。智庫產業以智庫、高校、科研、金融為載體,以「智庫產業園區」為孵化器和重要抓手,打造政策鏈、人才鏈、產業鏈、技術鏈、資金鍊「五鏈融合」,構建以「智庫+」為核心的智庫產業新體系,即「智庫+政府決策」「智庫+高端人才」「智庫+高端產業」「智庫+金融市場」「智庫+科研應用」。因此,打造澳門智庫產業園區,將形成政府政策開放帶動、參政議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動、高端產業集聚拉動、金融市場融合互動、科研應用創新驅動為核心產生的全智能產業鏈,這無論是對「一帶一路」、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成立「一帶一路」葡語國家智庫聯盟。前年,我給澳門一份建議,成立「一帶一路」葡語國家智庫聯盟。澳門可以發揮「一帶一路」與葡語系國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打造一個「一帶一路」葡語國家智庫聯盟,提供一個諫言獻策、同謀灣區建設發展的平台,為促進「一帶一路」與葡語系國家在政策、設施、貿易、資金和民心「五通」建設,以及加強與第三方國家國際合作方面做出貢獻。

(本文為於今在澳門會議的演講,有刪減)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一帶一路報道(中英文)》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51-1788/F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2096-2886

郵發代號:62-625

投稿郵箱:thebeltandroadrpt@163.com

編輯:雷露

審核:雷怡安

主編:鄧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