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8月21日訊(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劉蘇蒙 曾志恆)日前,新修訂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在不少杭州市民還在學習分類標準之時,杭州燈芯巷社區的居民早已對垃圾分類習以為常了。
這個走在潮流前的社區是怎樣分類垃圾的?19日下午,記者走進燈芯巷一探究竟。
在社區的的一個角落,記者看到了一排擺放整齊的垃圾桶,三個橙黃色的垃圾桶上標識著「其他垃圾」字樣,還有一個綠色垃圾桶則是用來投放易腐垃圾,投放電池等有害垃圾的是一個紅色垃圾桶。
燈芯巷社區的一處垃圾集中投放點 見習記者 曾志恆攝
在樓下散步的吳阿姨告訴記者,這是一處垃圾集中投放點,這樣的投放點社區內還有四處。今年67歲的她是社區的垃圾分類志願者之一,每天上午7時30分和下午6時30分,志願者們會在集中投放點監督居民扔垃圾,對沒有做好分類的居民進行糾正。
吳阿姨對記者說,社區的垃圾分類是從今年3月開始的,剛開始的時候可沒這麼順利,不少居民有牴觸心理。不過,她總是耐心地幫居民打開垃圾袋檢查,現場示範垃圾應該如何分類,「一來二去,大家就慢慢地學會了如何分垃圾。」吳阿姨自豪地說,幾個月下來,投放垃圾的居民都和她熟絡起來,「哪個人垃圾分類分得好不好,我看一眼他拎的透明垃圾袋就知道了。」
在集中投放點,兩個攝像頭和一塊螢幕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原來這是一套AI智能識別系統。據社區黨委副書記張翔介紹,垃圾箱附近的兩個攝像頭,一個是記錄居民是否將垃圾丟進正確的垃圾桶,在一旁的螢幕上顯示正確投放和違規投放的次數。在居民不知道自己的垃圾屬於哪一類時,只需要將袋中的垃圾放在另一個攝像頭下,片刻之後就可以被識別出來。
「除此之外,這套系統還能對垃圾箱滿溢、垃圾外露等情況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便於更加高效地應急處置,減少人力負擔,大大提高了效率。」張翔說。
在垃圾集中投放不遠處,有一個積分兌換點,金阿姨正坐在裡面,統計積分兌換的情況。她身後的架子上擺放著抽紙、毛巾等兌換品。居民每正確投放一次垃圾,就會在積分兌換卡上積一分,每15分可以換一塊香皂,每20分可以換一條毛巾。金阿姨告訴記者:「有了兌換制度,居民垃圾分類更加積極主動了。」
金阿姨在積分兌換點統計兌換情況 見習記者 劉蘇蒙攝
住在燈芯巷社區的許大伯是垃圾分類能手,在他家裡,記者看到幾個垃圾桶放在一排,分別套上了綠色、白色的垃圾袋。許大伯指著廚房裡的綠色垃圾桶說,「那是用來放易腐垃圾的,平時洗菜擇菜垃圾就會丟在綠色垃圾袋裡,掃地的垃圾就扔到門口的白色垃圾袋中去。」對於一些可以回收的紙箱,許大伯會交給樓下回收廢品的人。
許大伯坦言,一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的時候自己也覺得很麻煩。比如吃完飯後,用過的餐巾紙不能和剩飯剩菜一起扔掉,「剩飯剩菜屬於易腐垃圾,用過的餐巾紙則是其他垃圾。」不過幾個月下來,許大伯已經養成了習慣,「垃圾分類對我們來說也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
據張翔介紹,今年3月20日開始,燈芯巷社區推行減桶、並桶、撤桶三項措施,截至目前,原本社區共計44對垃圾桶減少至現在的5個垃圾集中投放點,居民投放的正確率達到90%以上,周圍其他社區借鑑燈芯巷垃圾分類的經驗,開始同步推進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