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不同人群的心理調節策略

2020-02-08     青江科普

面對疫情,群眾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反應,採取的應對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人沒有足夠重視,也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有些人則過度反應,表現出焦慮、煩躁不安,甚至抑鬱等症狀,這些反應不利於防範感染。

2月2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要求各地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向公眾提供規範的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普通大眾也要響應國家號召,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積極進行心理調整,避免過分緊張。

正確認識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原學特點及流行病學特點較為明確,普通公眾可以從國家衛健委官方網站及其他國內權威媒體上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知識,不必過於恐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將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治療場所和治療方案。

此外,我們要從正規渠道了解疾病的知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亂服藥的現象。比如,有些群眾道聽途說,跟風用藥,導致藥店門口排起了長隊,使某些藥品脫銷,而真正需要的患者卻買不到藥,長時間的聚集還帶來了交叉感染的風險,都不利於疫情防控。

不同人群的心理調節策略

@患者 克服負面心理,樹立治療信心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導致該病隱蔽性及危害大,發展為重症時症狀較為嚴重,所以患者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由於病毒傳播面廣,特別是在缺少有效應對方案的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恐懼、灰心和沮喪的情緒,有些人失去信心,可能出現抑鬱、焦慮和煩躁的症狀。

患者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會有一些負性情緒,要多鼓勵自己,對治療給予足夠的信心,這樣不僅緩解自身壓力,也可減少或消除負性情緒,從而更理智地面對當前的情況,配合醫護人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被隔離患者要儘量克服恐懼心理,有心理問題及時求助醫生。醫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如果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應接受專業性的心理治療干預。患者也應進行自我情緒調整,多與人溝通,緩解心理壓力,順利戰勝危機。

@醫務人員 多做自身減壓,必要時開展心理治療

醫務人員在疫情的防控中起到關鍵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做好患者診治和護理工作,一定要保持健康的心態。由於疾病的治療區域屬於隔離區,且在診療和救治危重患者的過程中,疾病的傳染性又較強,所以一定要正確認識疾病,避免恐懼和痛苦的心理,多給自己做心理減壓。

醫務人員日常工作強度較大,要做好排班;工作中應互相協助,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生活上互相鼓勵,團結友愛;積極處理和緩解工作和心理上的壓力。醫務人員在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諮詢,保證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患者救治過程中。

@普通群眾 提高防範意識,避免心理反應過度

面對疾病的威脅,人們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緊張,有的害怕,有的擔憂,這些都是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激反應」。也就是說,在疫情或其他突發事件出現時,人們通過情緒反應來激發自身潛在的能力,起到增強防禦的反應。

適度的應激可以提供抵抗力和免疫力,可提高人們的防範意識;但是長期超強度的應激則可損害人體健康,使人的抵抗力下降,不利於疾病的康復。應激會誘發一些心理反應,較輕時表現為情緒反應,且通常伴有軀體症狀;嚴重時可導致精神障礙。輕者可表現為肌緊張增高,易激惹,口乾等焦慮症狀,重者可出現抑鬱症狀。因此,保證健康的心理,防止過度應激,促進免疫系統發揮正常的作用至關重要。

人們可通過向他人尋求幫助,多與同事或心理輔導師談談自己的感受,允許適度的悲傷,主動溝通傾訴等方法解決問題和緩和情緒,改善情緒和軀體反應。

參考文獻

[1] 朱鳳才,沈孝兵,公共衛生應急理論與實踐,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11,第456頁

[2] 王聲涌,林漢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180-182.

[3] 劉利兵.實驗室生物安全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9:175-177.

[4] 群瑛.家庭醫生[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209-210.


作者:莊紅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藥學組長,副主任藥師

覆核專家:駱艷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出品: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科學闢謠平台

由科普中國重新排版編輯

內容來自: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科學闢謠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IA7KHABjYh_GJGV_1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