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青少年網上「約炮」感染愛滋病病毒。青少年性教育必須重視

昨日(12月1日)是第32個世界愛滋病日。


「中國青少年愛滋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警惕!青少年是中國感染愛滋病病毒數量上升最快的群體」……這樣標題的新聞近幾年頻頻出現在媒體中,並引發關注和討論。


2011年至2017年,我國青少年(15~24歲)的愛滋病病毒感染人數從10299人上升至16307人,扣除檢測增加的因素,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數年均增長率達35%,其中65%的感染髮生在18~22歲期間,96%是通過性傳播感染,尤其是男男同性性行為。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員韓孟傑在2018年11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現在每年有3000多例學生感染愛滋病病毒。以2017年為例,有3077例學生感染,其中81.8%通過同性性行為傳播感染。


同時,他還指出「他們(青少年)對愛滋病的防護意識很差,我們調查過,有過性經歷的學生安全套使用率還不到40%,另外處於性活躍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容易發生不安全的性行為,所以青年學生感染的風險還是存在的。」


2013年,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Jason Chan, Anindya Ghose發表了一篇題為《網際網路的骯髒秘密:評估在線中介對愛滋病病毒傳播的影響》的文章,主要分析了網絡「約炮」對愛滋病病毒傳播究竟有何影響。


他們提出一個假設,認為基於「在線平台比線下聯繫可以為更大的社交群體提供服務,使網際網路成為尋找偶然性伴侶的新興場所,通過分類廣告網站尋求性伴侶的便利可能會促進危險行為,增加性傳播感染的傳播」。


他們調查了一個在線個人廣告網站Craigslist是否在美國的33個州從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間增加了愛滋病的流行率。在控制了外部因素之後,此研究的結果表明,針對Craigslist網站數據進行科學嚴謹的研究之後,表明該網站提供的同城交友信息導致感染愛滋病病毒的人數增加了約15.9%;Craigslist網站對愛滋病病毒傳播的影響渠道主要是通過非金錢交易的自由「約炮」,而非基於金錢的性交易(商業性行為)。


遺憾的是,2017年當我感到必須要研究一下中國青少年們在網絡上的性行為的時候,才注意到這篇文章,但是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似乎比十年前的美國更加迅猛。


青少年是網民主體,

網上交友為偶遇型性行為提供條件


2018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網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截至2018年6月,10~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7.9%;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18.2%、24.7%;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7.7%和25.1%;受過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占比分別為10.0%和10.6%。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最多,占比達24.8%;其次是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占比為20.3%;企業/公司的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員占比共計12.2%。」


此外,2018年7月發布的《2017-2018年首都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非常有意義並值得思考。在網上搜索此報告的相關報道顯示,此研究是在北京市十幾所中小學校選取了8~18歲青少年為樣本,3個月共收集有效樣本21625份,其中初中生占比64.4%。調查顯示受訪者網齡在5年以上的居多,占比24.2%,而且「青少年網絡服務使用過度集中於休閒娛樂,真正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一些功能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多數青少年上網時長合理,4%的青少年日均上網時長超過5小時」「北京地區青少年首選上網設備為手機,聊天軟體是上網最常使用的軟體」。


無需上述數據加持,「低頭族」「手機依賴症」等各種詞彙的出現早已證實一個事實,即「網絡連接一切」,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它。不過,這些數據可以告訴我們更多信息,包括普遍可及、低齡、學生、娛樂、即時通訊和社交……


在此,特別提到社交媒體和聊天軟體是因為它們使得人與人的交往距離被無限拉近,陌生人的社交成本大大降低,同時網上交友的便利也讓尋求性伴更加可及、便利,為偶遇型性行為的發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其實,網絡發展到今天,不僅是交友或通訊平台,絕大多數網絡平台均可以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多對多的信息交流模式,而流行的趨勢則是將分享、評論、轉發等互動行為的體驗提升至極致,逐漸豐富起來的功能(如地理定位、傾向性選擇、大數據個性推送等)進一步推動行為變現成為常態。


如此看來,國內各個交友、聊天平台,是否在一味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慾望的同時,沒有考慮到危險性行為的增加以及愛滋病病毒等性傳播感染的風險?在國內性、性安全和性健康教育尚不完善的大環境下,如何做才能保護個人和他人在發生性行為時免受侵害?網際網路的骯髒秘密,必然是全體網民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網民。


青少年使用網絡平台「約炮」,

存在多性伴、不使用安全套等高風險行為

有人因此感染愛滋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青少年的性行為情況,特別是通過通訊軟體和社交平台與陌生人發生偶遇型性行為(簡稱網約性行為、網絡「約炮」)的狀況,中國紅絲帶網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的指導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支持下,通過「青少年全力以赴」的微信公眾號在2017年針對15~24歲的青少年展開了為期半年的網約性行為調查。希望此調查除了能夠讓數據說話,也希望通過媒體傳播使更多人意識到性不應該是一個避而不談的話題,特別是應該在青少年群體中談論性、性健康和性安全話題,因為知識普及(教育)和有針對性的服務(包括安全套的提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重要環節。


l 13.4%有過性經歷的青少年有網絡「約炮」行為

使用網絡平台「約炮」的人數比例


這次調查主要通過問卷形式開展,從2017年9月8日到2017年11月29日,共收到8771份有效反饋,即所有受訪者都承認其曾經發生過性行為,其中包括4833位女性(55.10%),3938位男性(44.90%)。在8771人中有1177人曾經使用社交平台發生過「網絡約炮」行為,占比13.42%。1177人中有425位女性,752位男性,分別占36.10%和63.89%,男性使用網約平台的人數明顯高於女性。


l 一半網約青少年年齡在20~24歲之間


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發生網約性行為的比例


在1177人中,20~24歲之間使用網絡平台「約炮」的人數高達591人,占比50.21%,有139人的年齡在15~19歲之間,占比11.81%。


在個人深入採訪中,有高中生承認因為對性充滿了好奇,也因為無知而無所懼怕,社交娛樂及聊天軟體為他們提供了嘗試的機會。「約炮」行為有的時候也會成為同伴之間的談資,性是熱烈探討的話題。


l 「約炮」渠道多樣,平台類型多樣

青少年網絡「約炮」使用的主要平台


1177人中有42.3%的人僅使用一種網絡平台,90.57%的人使用的平台數不超過三種。眾多平台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微信和QQ,這一現象既有可能是網約行為更容易在非陌生人或者有一定社交重疊的人群中發生,或從其他平台上結識陌生人後轉移到微信和QQ這種即時通訊軟體上進一步溝通。不過作為專業社交軟體的陌陌、探探的使用率也很高,超過半數調查對象使用此類完全陌生人的社交平台發生網約行為。


l 存在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低等高風險行為

一年中的網約對象數量


在網約人群中出現多性伴的現象很常見。調查發現在最近一年中,482人有1~5個網約對象,64個人有6~10個網約對象,甚至有39個人網約對象人數超過20個。值得關注的是,其中15~19歲的青少年一年中擁有超過20個網約對象的人有14個,占這一人群10.07%。


網約對象的性別多種多樣,包括同性、異性、異裝和變性等,其中異性比例最高,為87.17%,同性次之,占17.50%。此外,在網約性行為中,高危性行為包含了多人性行為(群p)、使用藥物以及肛交等,比例分別是23.28%,19.88%和27.53%。77.23%的調查對象表示,最近一次與網約性伴發生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但與固定性伴發生性關係時,這一比例稍有降低,僅為70.52%。


l 危險的愉悅:4.25%的網約受訪者獲得性傳播感染(包括感染愛滋病病毒)

網約過程中遇到的危險情況


在被調查的1177人中,有3/4的人並未在網約性行為過程中發生危險,但是其中有50人因此獲得性傳播感染(包括愛滋病病毒感染),占比4.25%,這一比例甚至超過遭遇暴力行為和被人拍攝裸照的比例。另外,有18.1%的人遭遇到非意願懷孕,其中15~19歲的人群中有20人遇到過非意願懷孕的狀況,占比9.39%。感染愛滋病病毒和非意願懷孕也確實是大家在網約過程中最擔心的情況,有959人最害怕感染愛滋病病毒,占比81.48%,有327位女性會擔心自己在性交過程中懷孕,高達76.9%。


直面青少年的性

大張旗鼓地對青少年提供性教育


青少年選擇在網絡上尋找發生性行為的動機很直接明了,79.61%的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也有13.17%的人是希望通過頻繁的約會成功體現自己的性魅力。在1177人中,僅有18人(1.5%)是因為喜歡對方而建立性關係。


現在的青少年有太多接觸性的途徑,影視作品中出現的粉紅瞬間,上網時蹦出的性愛小廣告,各路視頻平台色情主播的故意挑逗,更不用說網約社交平台讓「戀愛」變得越來越輕易。不難發現,沒有戀愛前提的網約行為更多是出於對性的好奇和需求。網約平台是滿足性需求的間接平台,便捷的工具也導致青少年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不斷提早。


與之相反的是,準確的性知識並沒有因為網際網路的便捷得到傳播和普及。信息的不對等、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青少年對性的錯誤解讀。


性是存在的,青少年的性行為是活躍的,性文化是豐富的,我們其實應該去正視它,疏導它,而不是一味地去堵截它。每個人都知道性的存在,卻忘了性本身是一個實踐性的東西。青少年的性意識因為信息爆炸被早早地激發,大部分人在第一次甚至無數次性實踐中並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保護自己,從而造成很多問題。青少年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又往往是逃避。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倫理委員會主任王若濤就強調了這一現象,很多非意願懷孕的青少年在就診時只告訴醫生自己腹痛,堅決否認有過性行為,導致醫生誤診,因此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尤其是15~19歲年齡組青少年,對非意願懷孕導致的可能後果完全沒有清楚的認知。


其實性好奇是本性,青少年不應該在壓抑中成熟。王若濤提出,在合理的時期對青少年進行合理的性教育,完成性教育的三步走。


第一步,從小父母和孩子坦誠溝通,樹立對性健康、安全和責任等理念,可以幫助孩子更自信地處理性關係,遇到困惑或者出現問題第一時間想到和父母商討如何解決。家庭性教育要貫穿人一生髮展的始終。


第二步,在產生性萌芽的時期通過正規途徑讓孩子了解生理衛生知識。一些學校的性教育課是在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開設的,其實這已經晚了。性萌芽時的孩子學習性知識和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一樣,能夠很自然地接受。而到了青春期,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會讓孩子們感覺「不自在」,面紅耳赤,教育效果受到很大影響。正規渠道的性教育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展,越早脫敏越好,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那麼多性的羞恥感。


第三步,性教育要持續開展,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當孩子成長為可以承擔社會責任的自然人之後,每個人會遇到不同的性問題,則更需要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案,包括讓安全套便利可及、性和生殖健康和安全服務、性傾向心理和社會支持等各種服務。


總之,社交平台只是工具,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禁止和約束青少年使用,而是如何教會青少年合理使用。性也不應當成為避而不談的敏感字眼,合理引導和認識才是提高社會包容性的正確姿態。


我們也呼籲有更多的教育和醫療衛生工作者對青少年的需求有所了解和回應,既然這個年齡已經出現了網約不安全性行為,那麼隨之而來的困惑和問題,不管是非意願懷孕、性傳播感染,還是心理問題,都需要針對性地解決。我們必須直面青少年的性,大張旗鼓地為青少年的健康提供優質教育、支持和服務。



— END —



來源|本文刊於《教育家》雜誌2019年6月刊第1期,原標題《信息時代,青少年性安全如何保障》

作者|北京市朝陽區康眾衛生教育服務中心 蔡凌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Dq3yW4BMH2_cNUgf-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