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農業產量產值取得巨大進步,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繁榮、協調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巨大飛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農業發展新動能基本形成;農業對外開放成就躍居世界前列;農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邁進。
70年來,中國農業用強勁實力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取得的成就可以用「輝煌」二字形容。中國鄉村之聲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中國農業 輝煌70年》,全面回顧和記錄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和巨大成就。
第四篇 了不起的中國「菜籃子」
在山東濰坊中百大廚房的果蔬分揀車間,一輛輛叉車滿載著蔬菜、水果穿梭在冷庫和智能貨架間,井然有序。
濰坊中百大廚房果蔬分揀車間
指著琳琅滿目的貨架,中百大廚房企劃部經理劉磊介紹說,這些蔬菜水果是明天一天的配送量,大概五六百噸左右。
這裡承載的是幾十年來中國農民在田間地頭用智慧和滴滴汗水砸出的「果實」,關係到老百姓的「菜籃子」。
壽光三元朱村蔬菜大棚
而說到「菜籃子」,不得不提到山東壽光三元朱村,正是這樣一個小村莊,在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從根本上改寫了中國「菜籃子」的歷史,成為推動中國蔬菜做大做強的中堅力量。
王樂義指導菜農生產
1978年的三元朱村跟中國的絕大部分農村一樣,落後貧窮,村裡有大片低產埠嶺,「種菜菜不長,種糧糧不收」。冬季蔬菜匱乏,百姓的「菜籃子」里裝的是傳統的冬儲白菜、蘿蔔。
當時的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領鄉親們制定栽種林果的「拔窮根」計劃,搞大棚蔬菜種植,建冬暖式大棚,主動向全國各地農民群眾傳授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他先後到過20多個省份,促進了冬暖式大棚在全國的普及推廣。
王樂義正在對菜農進行種植技術指導
王樂義說,「冬暖式大棚」技術的推廣,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中國北方冬季吃不上菜的問題;解決了新疆需要一年八個月靠外地進菜的問題;解決了西藏不生產菜的問題;2013年,更是解決了黑龍江蔬菜大棚不能越冬的問題。
王同利(左)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季盈盈採訪
王同利是當年帶頭建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17個村民之一,他坦言,如今,三元朱村的大棚里種植著世界各地的優良品種,土壤溫度、空氣濕度、土壤PH值等參數,悉數顯示在檢測螢幕並實時傳送到手機上,通過手機進行實時調控。
科技的進步,使得老百姓的「菜籃子」變得越來越豐富了。山東濰坊中百大廚房蔬菜處採購主管商愛軍說,早些年,蔬菜採購主要以滿足當地消化為主,且季節性特別明顯。
商愛軍給出了一組數據:2015年,濰坊中百大廚房共計銷售蔬菜549個品種,到2018年達到了677個品種,增長了23.3%。目前,「南貨北調」、「北貨南調」的市場已經形成了。不僅東北原產地的農產品整車發貨過來,雲貴川地區深山裡的蔬菜也可以發過來,品種豐富很多。
商愛軍(右)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季盈盈採訪
需求,是帶動蔬菜多樣性的第一動力。商愛軍坦言,現在的消費主體正在從60、70後逐漸轉移到75、80後。消費主體的變化也帶來了消費習慣和產品定位的轉變,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逐漸占據主流。
商愛軍舉例,7、8年前大家買西紅柿,主要選擇買大柿子,用來做湯、做菜,而現在休閒型產品很受歡迎,比如小番茄、聖女果、草莓、西紅柿等等。
中百大廚房蔬果類商品追溯系統
除了多樣化,對品質的需求也包括「舌尖上的安全」。消費者對健康、有機、綠色的追求,正成為如今生產蔬菜的重要指標。
山東濰坊中百大廚房蔬菜處採購主管商愛軍說,消費者對果蔬類產品低農殘、健康安全的訴求越來越強烈。比如,無土栽培蔬菜、有機蔬菜、富硒蔬菜等以一系列高端精品蔬菜占有的市場份額在逐年增加。
源清田植物夢工廠
在山東安丘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一間紫色的散發著夢幻氣息的車間引人注目。公司品質管理部經理張傑說,這裡是「植物夢工廠」,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模組進行無土栽培生產,供給做沙拉用的即食蔬菜。
張傑說,夢工廠里的設備根據每種蔬菜的營養成分配比營養液。蔬菜的生長周期在30天左右,比有土栽培蔬菜生長周期短半個月。夢工廠利用三色人工智慧光模擬太陽光,根據蔬菜生長規律調節,滿足作物生長。
張傑(右)給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季盈盈講解
目前中國蔬菜種植面積3.35億畝左右,產量接近8億噸,人均占有量超過500公斤,均居世界前列。
我國蔬菜的產量充足,品種繁多,近年來,品質也在不斷提高。
中國蔬菜協會會長薛亮告訴記者,這給有機、綠色、無公害蔬菜帶來了發展空間。過去要吃得飽,現在要吃得好,而且要吃得安全。老百姓對蔬菜產品的安全性、質量要求更高了。所以行業就要把綠色發展、提供優質綠色產品等要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如今,中國蔬菜不僅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也走出國門,銷往全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蔬菜出口量為948萬噸,出口金額超過126.15億美元。
在位於河套平原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有我國最大的葵花生產區,每年出口葵花籽仁18萬噸,90%銷往了中東、歐美市場。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大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經理趙傑說,作為加工企業,出口份額占企業整體份額的85%左右。主要市場在伊朗、伊拉克、埃及、土耳其。另外,企業還做果仁類的產品,比如把南瓜子的外殼去掉,將瓜子仁出口歐洲、美國。
中歐班列
豐富多樣的中國農副產品,成就了各地風情各異的美食,也成為許多外國留學生回國後念念不忘的記憶。
留學生吃貨群(7)
Alice
在天津我吃過一種傳統食物很難忘。英文翻譯成Go Believe包子...
Henry
新疆的南瓜包子是最好吃的!!!
波茨涅佐娃
我能喝俄羅斯的伏特加,一瓶都能喝,但是中國的白酒四兩就夠了...
Henry
我覺得中國各地的美食都很棒!
從供給不足到平衡有餘,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副產品品種不斷豐富,產量大幅提高。2018年,我國水果種植面積2億畝、產量1.8億噸,分別是建國初期的近20倍和73倍;蔬菜播種面積3億多畝、產量近7億噸,是建國初期的6倍和2.7倍;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是建國初期的近19倍和63倍。品種繁多的中國農副產品在滿足人們消費需求多樣化的同時,帶動全球相關產業發展提升。
本文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
記者:季盈盈 濰坊台 王洪英、董雅靜 // 編輯:季盈盈 //責編:楊瀅 // 監製:王慧、汪群均、彭忠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