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派東平縣鄉村振興服務隊扶貧事跡被《中國小康網》刊登

2020-08-19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省派東平縣鄉村振興服務隊扶貧事跡被《中國小康網》刊登

中國小康網訊 8月18日,近年來,山東省派泰安東平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入駐新湖鎮開展工作以來,將這個面積1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萬畝,54個行政村,5.3萬人,鎮村兩級財力較為薄弱,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存在較大差距和短板,且全部位於東平湖二級蓄滯洪區整體移民鄉鎮的鄉村振興工作做出了明顯的成效。

據悉,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來自省直9個部門、單位,在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寧帶領下,按照「兩個爭取,四個依靠」整體工作思路,積極爭取省、市政策支持,依靠縣委縣政府、鄉鎮黨委政府、村「兩委」、服務鎮村廣大人民群眾,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重點,深入調研定思路,對標學習找差距,編制規劃謀振興,紮實開展服務工作。

完善機制,強化鄉村振興保障

堅持黨建引領。把選優培強村級班子作為重中之重,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對履職盡責不到位、作用發揮不突出、工作推動成效不明顯的村「兩委」成員,及時建議鎮黨委進行調整,將致富能力強、熱心為群眾服務、辦事公道正派的人充實到村級班子中來。打破以往管區和村居的限制,成立大排河片區聯合黨總支,整合各類優勢資源集中投向鄉村振興實踐。積極爭取省廣播電視局55萬元資金支持,建設智慧黨建系統平台,在5個服務村和省廣播電視局「雙聯共建」樓岔村,依託廣電網絡和數位電視機頂盒,建設智慧黨建系統平台, 促進了基層黨建標準化規範化。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方法,聘請省級規劃設計單位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全鎮鄉村振興整體規劃和片區規劃。制定「一帶、一館、兩路、兩園、五村」的「11225」發展規劃:「一帶」,即新湖運河生態帶;「一館」,即新湖記憶展覽館;「兩路」,即臧馬路和州靳路改造提升;「兩園」,即現代果木種植園和小龍蝦產業園;「五村」,即所服務的馮窪、范窪、劉莊、竇府營、後泊五個村莊。堅持協同作戰。服務隊參與成立鎮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指揮部,實行挂圖作戰、掛帳銷號,堅持例會制度,每周定期召開由服務隊成員、鎮村負責同志和項目建設負責人參加的工作例會,對項目推進情況、遇到的困難問題進行集中研究解決。堅持一線工作法,服務隊成員、鎮有關負責同志組成聯合巡察組,每天到各在建項目巡視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提高了項目推進效率。

深挖優勢,破解鄉村振興資金難題

實施水田改造。服務隊通過走村入戶、座談交流等形式,廣泛徵求鎮村幹部群眾意見建議,到縣水產、國土、財政等職能部門了解政策、對接協調,實地走訪、現場調研新湖鎮沿湖片區澇窪地改造現場,經服務隊集體討論並與新湖鎮黨委政府達成一致後,確定通過加大實施水田改造力度,有效破解鄉村振興實施中的資金瓶頸。「水田改造」是對新湖鎮原有廢棄坑塘、水塘加以提升整治,實施水泥護坡,在池塘內種植蓮藕,形成標準水田,經相關部門驗收合格後,將土地指標納入土地占補平衡項目,每畝收益可達18萬元。新湖鎮曾於2017年開展過水田改造試點,由於受土地整合難度大、改造周期過長,對外信息不暢,指標交易較難等問題,鎮村兩級在實施水田改造的過程中有畏難情緒。服務隊充分發揮省直部門的職能優勢,多次與省、市相關部門聯繫協調,現已促成新湖鎮與濟南高新區自然資源與規劃建設局達成498畝的補充耕地指標調劑協議,今年4月27日,協議已經簽訂,按照18萬元/畝進行轉讓,首批交易資金8977萬元已經到位。經積極爭取,第二批970畝指標與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簽訂調劑意向,正在履行審批程序,待驗收入庫後按照不低於18萬元/畝的價格進行轉讓,可籌集資金近1.8億元。實施「一戶多宅」清理。服務隊與新湖鎮緊緊抓住全域土地整治機遇,以「四清理一增收」為抓手,開展「一戶多宅」清理,對清理後符合條件的土地實施增減掛鉤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服務隊服務的後泊村由於歷史原因,村民院落散落分布在堤東房台和堤西老莊居住,2019年春節過後,啟動堤東房台居民搬遷工作,針對個別群眾的不理解甚至牴觸情緒,服務隊與鎮村幹部一戶戶登門做工作、耐心解釋,用了3個月時間集中建成45處新房和16間養老周轉房,拆除老舊房屋51戶200餘間,結餘土地指標72畝,為村集體增收1440萬元,最終把「老大難」辦成了群眾滿意的大好事。實施重點項目。累計投資1.5億元謀劃實施了鄉村振興十大重點項目,投資1200萬元實施新湖運河改造提升,投資5100萬元實施臧馬路和州靳路兩條縣道提升工程,投資1500萬元實施龍蝦產業園項目,投資1700萬元實施五個村「五化」提升項目,投資620萬元實施為民服務中心項目、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提升,投資220萬元實施新湖記憶展覽館項目,投資150萬元實施馮窪村污水處理項目,等等。(閱讀原文章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