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李安導演的新作《雙子殺手》在中國內地票房的「撲街」,也宣示著這部擁有全球最好演員之一的電影在全球都沒有獲得預期之內的「成功」。
與10年前《阿凡達》的宣傳策略類似,這次李安對新作的宣傳重點都是放在「新技術」上。
前者打著「3D+IMAX技術」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後者則是在前人的路上繼續堅持運用了120幀超高清、超流暢拍攝技術,讓觀感更加真實,真實到連演員的毛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事實上,李安的上一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也採用了120幀的技術,以至於比利臉頰上流下的一滴淚都能清楚地看到它的軌跡。
但同樣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沒有因為120幀技術而掀起波瀾,卻因為優秀的故事成為了一部佳作,而120幀幾乎只成為了電影上映前造勢的「噱頭」。
電影本身呈現了一位在反叛的年紀和變幻莫測的年代中的青年,走向宿命般未來的虛晃與現實,時空的來回切換加上對現實的不斷反思,這是李安的味道,也是李安的能力。
但他的能力顯然不具備推廣新技術的副作用,儘管120幀作為電影的一大宣傳點在上映前輩賣力捧吹,但電影上映後仍舊沒有讓這一技術永久地留在觀眾心中,雖然它的確讓電影中不少戰爭場面更具「震撼力」。
如果說3年前的硬體設施還不足以讓120幀實現普及,那麼3年後應該已經具備了2009年3D銀幕的基礎,但《雙子殺手》還是被觀眾「遺棄」了!
同樣是電影新技術,同樣是升級觀眾視覺享受,為何3D技術在卡梅隆的手中發揚光大,120幀卻幾乎只有李安在極力推廣卻絲毫不見起色呢?
原因其實很明了,一項全新電影技術的重要助推劑其實是它帶來的電影市場,說白了應該是利益。
3D為什麼能成功?
因為它帶給觀眾從平面到立體的空前體驗,這種體驗是具有「轉變性」的,正如從黑白到彩色一樣,而這種轉變性的體驗讓觀眾爭相去電影院花錢「享受」。
由此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讓電影行業不少人願意去繼續「投資」,繼而讓3D技術愈加成熟完善。
反觀120幀,從3年前李安首次使用,到3年後再次使用,市場反應平平,連李安自己都懷疑為什麼這麼幾年,還是自己一個人在推廣120幀,難道是自己錯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
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到《雙子殺手》,它的目的是讓世界變得更加「清晰」。與VR的身臨其境相比,4K120幀是讓觀眾擁有了近在眼前的可觸感,但這種視覺震撼沒有直接的衝擊性,以至於這項技術的震撼還不如由CG而來的年輕史皇來的直接,在網絡技術、數位技術如今已經發展「到家」的情況下,120幀的「清晰度」似乎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沒有觀眾買單,就沒有了利益驅動,電影市場自然只能冷淡的對待120幀這項技術。
目前看來,僅僅是120幀還遠遠提不起觀眾去影院消費的興致。就好比現在的電影票房情況,口碑很一般的《沉睡魔咒2》占據日票房榜首位置,而口碑並不差的《雙子殺手》票房競爭力卻很弱,120幀不僅沒有帶來正面帶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驅趕」了觀眾。
或許未來某一天,這項技術將以另外一種形式、另一種載體出現,帶給觀眾真正有「升級」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