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真題答案:幼兒保教知識(完整)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塗、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幼兒園的雙重任務( )。
A.保教幼兒和服務家長 B.看護幼兒和服務家長
C.培養習慣和傳遞知識 D.保育和教育幼兒
答案:A。保教幼兒和服務家長
2.幼兒認真完整的聽完老師講的故事,這一現象反映了幼兒注意的什麼特徵?( )
A.注意的選擇性B.注意的廣度C.注意的穩定性D.注意的分配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前兒童注意的發展。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動範圍內所維持的時間長短,幼兒認真完整的聽完老師講的故事,說的是注意的穩定性。故本題選D。
3.小紅知道9顆花生吃掉5顆,還剩4顆,卻算不出「9-5」等於多少?說明小紅的思維具有?()
A.具體形象性B.抽象邏輯性C.直觀動作性D.不可逆性
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前兒童思維發展。幼兒時期典型的思維方式是具體形象思維,需要藉助具體的形象事物或事物的表象進行思維,幼兒知道九顆花生吃了五顆,還剩四顆,這說明幼兒能夠藉助具體的事物進行思維,但是還不能運用邏輯運算思維。故本題選A。
4.按照布魯姆等人教育目標分類的觀點,「了解青蛙的生長發育過程」屬於( )。
A.情感目標B.認知目標C.動作技能目標D.行為目標
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第六章教學活動的組織於實施中的三維目標。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布魯姆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布魯姆等人將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心理運動等三大領域,並從各個領域的最終目標出發,確立了一系列目標序列,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面。題中「了解」是查看幼兒的認知技能,所以為認知目標。故本題選B。
5.陽陽一邊用積木搭火車,一邊小聲地說:「我要快點搭,小動物們馬上就來坐火車了」,這說明幼兒自言自語具有的作用是( )
A.情感表達B.自我反思C.自我調節D.信息交流
5.【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自言自語是幼兒言語從外部向內部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態。材料中幼兒的自言自語,並非在於其他人交流,而是一種情感表達。故本題選A。
6.人體各大系統中,發育最早的是( )。
A.淋巴系統B.生殖系統C.神經系統D.消化系統
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前兒童的身體發展規律。神經系統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調節系統,其其各器官各系統在神經系統統一調節和支配下協調地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部分組,成全身各系統各器官發育中神經系統的發育處於領先地位。故本題選C。
7.教師通常在班級設置許多活動區提供多層次的活動材料,讓幼兒自選,這遵循的心理發展原則是( )。
A.階段性原則B.社會性原則C.操作性原則D.差異性原則
7.【答案】D。解析:本體考查第四章環境創設與第一章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原則。個體差異性是指兒童在發展,具有整體共同特徵的前提下,每個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獨特之處,教師提供多種層次的活動材料,讓幼兒自選就是為了滿足幼兒的不同需要。故本題選D。
8.幼兒教師要能接住幼兒拋來的「球」,並用恰當的方式把「球」拋回給幼兒,讓活動能繼續下去,這裡所體現的教師角色( )
A.幼兒學習活動的指導者B.幼兒學習活動的管理者
C.幼兒學習活動的設計者 D.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
8.【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綜合素質中的教師觀,材料中幼兒老師作為幼兒的夥伴與幼兒一起進行遊戲是幼兒學習的合作者。故本題選D。
9.下列關於幼兒美術教育的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支持幼兒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獨特感受B.出示範畫讓幼兒模仿
C.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現美D.為幼兒的美術創作提供豐富的材料
9.【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第二章學前教育原理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知識點,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在美術教育活動中,不建議老師出示範畫讓幼兒模仿不利於幼兒創造性的發展。故本題選B。
10.芳芳數積木,花花問他有幾塊三角形,芳芳點數:「1、2、3、4、5、6,6個三角形」,花花又給他四塊,問她現在有多少塊三角形積木?芳芳邊點數邊說:「1、2、3、4、5、6、7、8、9、10,我有十塊啦!」就數學領域而言,下列哪一條最貼近芳芳的最近發展區( )
A.認識和命名更多的幾何圖形B.默數,接著數等計數能力
C.以一一對應的方式屬實以內的物體,並說出總數D.通過實物操作進行十以內加減法的運算能力
10.【答案】B。解析:材料中幼兒目前還處於一一對應點數的狀態,而且每次都是從頭點數,所以下一個比較貼近的目標是默數,接著數等計數能力。故本題選B。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1.列出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施要求並分別舉例說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1)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的生活化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例如:課程內容的安排可依據節日順序展開,或者依據時令、季節變化規律來組織等。
(2)幼兒園課程資源利用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主張「社會即學校」,認為學前教育機構的教育不能局限於狹小的教室,應讓幼兒回歸大自然、大社會的懷抱。例如:主題活動「春天」,教師可利用春天的樹木、景色變化等自然資源組織活動;幼兒園中組織「安全防火活動」,可利用幼兒家長的職業進行課程組織。
(3)幼兒園課程教學實施的生活化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將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活內容納入課程領域,課程實施中教師應提倡為幼兒創設多種多樣的生活化學習情境,加強教育同生活的聯繫,學前兒童在各種情境中的經驗加以整合。例如:提供豐富的材料與玩具、人際關係、操作探索中獲得各種經驗。又如:為了了解秋天的變化,教師組織主題活動「金色的秋天」,帶領幼兒到戶外摘果實、撿樹葉活動滿足幼兒的探索心理,真正了解秋天的特點。
12.教師可以從哪些方面觀察幼兒的注意是否集中?
【參考答案】注意的集中性,不僅指在同一時間內各種有關心理活動聚集在其所選擇的對象上,而且也指這些心理活動「深入於」該對象的程度。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幼兒的注意是否集中:觀察幼兒在集體教育活動和遊戲中的注意類型、注意維持的時間、和注意發生時的行為表現。
(1)注意類型: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無意注意:無預定目的且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主要受刺激物本身特點的影響,包括刺激物的強度、新異性、運動變化及對比關係等。有意注意:有預定目的並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當主體對活動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抗干擾能力時,能保持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幼兒逐漸學習一些注意方法。幼兒注意的雜亂性減少,變得更專一,更能獲取信息。
(2)注意維持的時間: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3歲幼兒能集中注意3~5分鐘,4歲幼兒能集中注意10分鐘,5~6歲幼兒能集中注意15分鐘左右,如果教師組織得法,5~6歲幼兒可以集中注意20分鐘。
(3)注意發生時的行為表現:適應性運動。幼兒在注意某一對象時,通常會形成有利於指向和集中的動作和狀態。如,注意聽時的「側耳傾聽」,注意看時的「目不轉睛」,注意想時的「全神貫注」。
無關運動停止。當注意發生時,幼兒會終止與注意無關的動作。例如,當幼兒注意聽講時,會停止小動作或不再交頭接耳,表現得非常專注和安靜。
生理運動變化。注意發生時,幼兒的呼吸會變得輕微和緩慢,而且呼吸時間也發生變化,通常是呼得更長、吸得短促。
(4)教師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觀察幼兒在進行各種環節的活動時是否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順利進行。
三、論述題(本大題1小題,20分)
13.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和遊戲的涵義分別是什麼(4分)?試述兩者的區別與聯繫。(16分)
【參考答案】
《兩者的含義:
(1)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指全班一起進行的活動形式。這種活動的特點是集中性和統一性,即活動是全員參與的,並有統一的活動目標和活動要求。
(2)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遊戲是幼兒對生長的適應,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遊戲是幼兒的自發學習。對幼兒來說,遊戲不僅僅是一種消遣,還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幼兒在遊戲中的學習是一種自發的學習,具有:學習目標是隱含的,學習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的動力來自幼兒內部的特點。
區別與聯繫:
(1)區別
活動中的主體不同。遊戲中幼兒是遊戲的主人、是活動的真正主體,幼兒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協商自己的活動,教師更多起到的是觀察者和指導者的作用。而集體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與支持下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教師的參與支配程度相對更高。
活動的形式不同。集體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全體幼兒在同一時間所進行的活動,具有集中性和統一性的特徵。而遊戲中幼兒的活動是自主的,可以通過集體的形式進行,也可以是以小組或個別的形式組織。
(2)聯繫
教育目的一致。遊戲的內容與目的要圍繞教學的目標進行,教師要使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的愉快體驗與教學目標的實現有機統一。因此,教師既要熟悉遊戲的理論,了解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又要找與之相適宜的教學活動,並與遊戲結合在一起。
兩者互為補充。遊戲是順利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溫床」,集體教育活動又能提升和鞏固兒童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體現「寓教學於遊戲活動」之中的教育理念;在課程遊戲化的大背景下,幼兒園的遊戲活動可以輔助集體教學活動,或者集體活動用遊戲的方式來開展;也可以用遊戲活動作為集體活動後的延伸,讓遊戲活動與集體教學活動有效銜接起來。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4.材料:
教師出示餅乾盒,問亮亮裡面有什麼,亮亮說「餅乾」。教師打開餅乾盒,亮亮發現裡面裝的是蠟筆。教師蓋上蓋子後再問「欣欣沒有看過這個餅乾盒,等一會兒我要問欣欣盒子裡面裝的是什麼,你猜她會怎麼回答?」亮亮很快就說:「蠟筆」。
問題:
(1)亮亮更可能是哪個年齡班的幼兒?(6分)
(2)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14分)
【參考答案】
(1)亮亮更可能是幼兒園中班的幼兒。一方面,4歲左右的幼兒還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區分開,認為別人想的和自己所知覺到的一樣,因此會出現錯誤信念;另一方面,從幼兒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幼兒對事物的判斷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問題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以材料中亮亮的表現更傾向於中班幼兒。
(2)亮亮的行為體現錯誤信念。
錯誤信念是指向兒童描述一個故事情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與事實不相符),然後主試向兒童提問,看兒童是否能推斷出主人公的真實信念。
材料中的亮亮知道盒子裡面裝的是蠟筆,但是欣欣是沒有見過的,也就意味欣欣不知道盒子裡面裝的是蠟筆,當老師問亮亮,欣欣認為盒子裡是什麼時,亮亮卻直接說「蠟筆」。說明亮亮不能夠正確判斷他人的心裡想法。體現了錯誤概念的特徵。
亮亮的行為體現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為中心是指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並判斷事物。
材料中的亮亮通過教師打開餅乾盒知道了材料是蠟筆的形象,體現了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符合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同時亮亮將自己對盒子中具體材料的認知等同於欣欣的認知,體現了沒有站在欣欣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特徵。說明了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15.在開展「燒烤店」遊戲前,大一班的李老師加班加點為幼兒準備了燒烤架、燒烤夾,以及各種逼真的「魚丸」「香腸」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師沒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與幼兒商量,並支持他們自己去尋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兒遊戲情景分別見圖1(大一班)和圖2(大二班)
圖1 圖2
問題:
(1)哪位教師的做法更恰當?(4分)
(2)請分別對兩位教師的做法進行評析。(16分)
15.【參考答案】
(1)大二班王老師的做法更恰當。理由如下:材料中「燒烤店」的遊戲屬於角色遊戲,大班幼兒角色遊戲處於合作遊戲階段,喜歡與同伴一起遊戲,能按自己的願望主動選擇並有計劃的遊戲。材料中大一班的老師雖然用心準備了遊戲材料,但是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自主性,限制了幼兒在遊戲中想像力的發展,因此是不恰當的。大二班王老師沒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與幼兒商量、支持他們去尋找和收集材料的做法更符合大班幼兒角色遊戲的特點,因此王老師的做法更恰當。
(2)李老師的做法不恰當。首先,遊戲是幼兒在假象的情景下反映現實生活,具體表現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大一班的李老師在遊戲時為幼兒準備的材料太逼真,不利於幼兒想像力的發展。其次,遊戲的本質屬性是自主性,遊戲中的材料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來提供。大一班的李老師沒有了解幼兒的想法而是直接為幼兒來提供材料符合幼兒遊戲自主性的特點的要求。最後,李老師投放的材料過於逼真,缺少了可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不利於激發幼兒遊戲的興趣。王老師的做法恰當,符合大班幼兒角色遊戲的特點,有利於幼兒遊戲的開展。首先,王老師的做法有利於發揮幼兒在遊戲中的自主性,同時能夠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材料中,王老師與幼兒商量、支持他們自己去尋找,收集所需材料的做法能夠使幼兒更主動積極的參與遊戲中,同時通過自己尋找材料的方式能夠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其次,王老師的做法能夠激發幼兒參與遊戲的興趣,同時激發幼兒在遊戲中更好的發揮自身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材料中王老師並沒有直接選擇自己認為比較合適的材料,而是讓幼兒自己尋找,能夠使幼兒大膽的結合生活經驗並且展開想像,從生活中挖掘和發現合適的材料進行遊戲。最後,王老師的做法符合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啟發性、操作性、探索性的要求。材料中王老師讓幼兒自行尋找的材料,如樹葉、簽子等均來自於生活中,有趣、可變、可操作,不僅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也能夠讓幼兒自主地進行設計製作。
五、活動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分)
16.最近,大三班許多小朋友用大大小小的紙盒製作小汽車等物品,馬老師發現,製作的汽車裝飾不太一樣,但結構差不多,往往只有車廂、車輪、車燈等。馬老師認為可以根據這種情況生成一個「汽車」主題活動,引發幼兒的深度學習。
請幫助馬老師設計「汽車」主題活動。
要求:
(1)寫出主題活動的總日標。(8分)
(2)圍繞主題設計三個子活動。寫出其中一個子活動的具體活動方案,包括活動名稱、目
標、準備和主要環節。(14分)
(3)寫出另外兩個子活動的名稱、目標。(每個活動4分,共8分)
【參考答案】
活動名稱:大班主題活動《小汽車》
【活動總目標】
1.情感目標:喜歡觀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汽車,萌發對於動手操作的興趣。
2.技能目標:能夠採用多種形式,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不同造型的小汽車。
3.認知目標:知道生活中有不同種類的汽車,並了解各種各樣小汽車的特徵。
子活動一 大班藝術領域美術活動《我的小汽車》
一、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喜歡進行美術繪畫活動,樂意與同伴分享自己設計的小汽車造型。
2.技能目標:能夠大膽想像,有創意地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小汽車造型。
3.認知目標:了解汽車有各式各樣的造型,知道不同汽車的造型特點。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了解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小汽車,並知道各種汽車的造型特點。
2.活動難點:積極參與繪畫活動,大膽發揮想像,設計不同的汽車造型,並用畫筆表現出來。
三、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在生活中觀察過各種各樣的汽車。
2.物質準備:紙張若干、畫筆若干、各式各樣汽車造型的圖冊。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音樂導入
教師帶領幼兒歌唱歌曲《我的小汽車》,激發幼兒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並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總結:兒歌中的小汽車開進了我們活動室,請小朋友們來歡迎小汽車和它的小夥伴們。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各種造型的汽車圖冊,幼兒認真觀察,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引導幼兒總結各種汽車的造型特點,整體感知「小汽車」的繪畫特徵。
(1)師:請小朋友們說一說你在生活中都見到過什麼樣的汽車?它們是什麼樣子的?
(2)師總結:小汽車的造型有很多種,每一種小汽車都有自己的造型,各不相同。
2.教師分發繪畫材料,講解繪畫注意事項,並提出啟發性建議,引導幼兒大膽想像,創意進行作畫,並巡迴進行指導。
(1)師:請小朋友們大膽想像,用自己的畫筆設計出喜歡的小汽車。
(2)教師觀察幼兒繪畫表現,並進行個別指導。
3.教師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繪畫作品,引導幼兒相互之間進行評價,體驗繪畫活動帶來的樂趣。
師:請小朋友們和其他同伴來說一說自己設計的獨特的小汽車形象。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幼兒在本次繪畫活動中的表現,給予肯定鼓勵,並組織幼兒回收整理繪畫材料,自然結束本次活動。
師:小朋友們都是小小設計家,能夠用自己的畫筆設計出最神奇的小汽車。現在請小朋友們整理好畫筆和紙張,方便我們下次使用。
五、活動延伸
教師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繪畫作品《我的小汽車》投放進展覽區,引導幼兒相互之間再次進行欣賞與互評。
子活動二 大班健康領域體育活動《小汽車總動員》
一、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喜歡和同伴一起合作進行體育遊戲,萌發喜愛體育運動的意識。
2.技能目標:能夠遵守遊戲規則,與同伴合作進行「小汽車總動員」的體育遊戲。
3.認知目標:理解小汽車在馬路上行駛的遊戲規則,知道「小汽車」上坡跑的動作要領。
子活動三 大班藝術領域音樂活動《我的小汽車》
一、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喜歡用自己的動作表現小汽車的造型特點,體驗音樂表演帶來的樂趣。
2.技能目標:能夠聲音優美地唱出《我的小汽車》,並創編動作大膽表現小汽車的造型。
3.認知目標:理解《我的小汽車》的兒歌大意,知道小汽車有不同的聲音和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