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故事:苦來自於欲,過個酒癮再懺悔,獲大利益果報

2020-07-10     善知

原標題:開悟故事:苦來自於欲,過個酒癮再懺悔,獲大利益果報

苦來自於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弘法時,一天早晨,佛陀著衣持缽,準備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羅迦葉居士正準備出城辦事,在往耆闍崛山的路上,他遠遠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羅迦葉請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知您可以為我開示嗎?』佛陀告訴迦葉居士:『現在時機並不恰當,我要先進王舍城裡托缽乞食,等回來時再為你解說。』

但阿支羅迦葉仍一再地請佛陀立即為他開示,佛陀於是答應了阿支羅的請求,阿支羅問道:『一切苦惱之事,皆是自心生起的嗎?』佛陀回答:『不應如此說。』阿支羅迦葉繼續問:『世尊!苦惱是由他法而生的嗎?』佛陀回答:『不應如此說。』阿支羅迦葉又問:『這些苦之事,是不是自心與他法共生而有的?』佛陀依然回答:『不應如此說。』

阿支羅迦葉繼續問:『難道苦是無因而生的?』佛陀回答:『苦非無因而生。』阿支羅困惑地問:『您說苦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無因生,難道世間沒有種種痛苦?』『世間實有苦。』佛陀慈悲地回答。

阿支羅再次請示佛陀:『既然您說實有苦存在,請為我開示苦的真實義理。』佛陀便開示:『苦的感受非本來就有,也非他法所生,因此不會是自他共生,也不是無因而生。真理,應該離開種種相對法,而回歸中道。諸佛如來皆說此法: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苦是由於無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識,識而有名色,名色而有六入,六入而有觸,觸而有受,受而有愛,愛而有取,取而生有,有而有生,生而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萬苦皆滅。』

阿支羅迦葉聽聞佛陀開示後,了知苦乃識心執取而生,而破除心當中的無明才是真正的滅苦之道。頓時遠離一切垢染,證得初果。於是阿支羅迦葉恭敬合掌,向佛陀稟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了苦諦之理。從今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此一生作佛弟子,願佛陀為我作證明!』阿支羅在至誠恭敬頂禮佛陀之後才離開。

阿支羅離開精舍不久,被一隻在路旁為保護小牛的母牛所觸殺,在臨命終時,因六根清凈,安詳自在往生。

比丘們在城中乞食時,聽到了有關阿支羅迦葉聞佛陀開示,命終無有怖畏的傳言,於是在乞食完畢後,便前往佛所請示佛陀:『世尊,阿支羅迦葉為何能證此無怖畏之報?』佛陀告訴諸比丘:『阿支羅迦葉已經了悟苦諦之理。能夠如實了知法的真義,才能遠離怖畏,得大自在。』

人因為『欲』而生此娑婆世界,而『苦』的來源就是『慾望』;慾望,則是來自於自身的一念不覺。想要得到自在和解脫,唯有離欲、離念。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若能從因上努力,保持覺性,不使六根出流攀緣六塵,直接從最根本的起始點下手,即截斷其源流,因滅則果滅。離卻了生,即無有滅相,真正究竟之樂,當下即是!

猛喝一頓,過個酒癮再懺悔

一個居士受了五戒後,兩個月滴酒未沾,有一次在別人生日宴會上禁不住朋友們猛勸,就喝了一口。

事後想起來也後悔犯戒,但卻說:「反正是犯了戒要懺悔,當時倒不如猛喝一頓,過個酒癮再懺悔。」清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養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有一天死去了,這個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卻讓自己和家人離開那所屋子。

鄰人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把死了的兒子拿出去埋葬,卻讓活的人離開家庭呢?這個行為太笨拙了。」

這個人聽了以後,想道:「話是不錯的,人死了,應當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樣拿呢?哦,只有這樣吧,再殺死一個,那就可以成擔挑了去。」

結果,真的他就再殺死一個兒子,和那死了的兒子湊成一擔,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條戒律,不想改悔,還要企圖掩蓋事實,假作持戒清凈。

被人揭發了,告訴他:「修行人守戒,應該和保護珍貴的眼珠一般,怎麼可以違犯而不懺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惡事,以便一同懺悔,這正像殺子成擔,以便一同出埋一樣的愚蠢無知。

以至誠心供佛,獲大利益果報

昔日,世尊在負彌城隨緣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難尊者一起前往波婆城,尊者回答:「是的,世尊!」阿難隨即嚴整衣缽,與諸大眾隨侍世尊,經末羅城來到波婆城的闍頭園。

當時,有位名叫周那(又譯純陀)的工匠,聽說佛陀來到波婆城,於是穿戴整齊,來到世尊之住所,頭面頂禮後,坐在一旁。佛陀為周那說法,使其歡喜、獲大法益。

周那聞法生起正信,法喜充滿,隨即請求世尊明日至其居處接受供養,佛默然受請。周那知道佛已許可,就從座位起身,禮佛而歸。當天晚上,就開始準備明天要供養佛陀和諸聖眾的食物。

大眾隨侍世尊來到周那的舍宅,並依次就坐,此時周那已準備好齋飯,供養佛及僧眾們。他還特別煮了栴檀樹耳來供養世尊。

周那見比丘們都已用完齋,收下缽器,行澡漱後,來到佛前以偈問道:「敢問大聖智,正覺二足尊,善御上調伏,世有幾沙門?」

世尊以偈回答:

「如汝所問者,沙門凡有四;志趣各不同,汝當識別之。

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道生活,四為道作穢。

何謂道殊勝?善說於道義,依道而生活,有為道作穢?

能度恩愛刺,入涅槃無疑;超越天人路,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眾疑,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遙望無垢場,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姦邪,外像如清白;虛誑無誠實,此為道作穢。

云何善惡俱?凈與不凈雜,相似現外好,如銅為金塗。

俗人遂見此,謂聖智弟子,余者不盡爾,勿舍清凈信。

一人持大眾,內濁而外清;現閉姦邪跡,而實懷放蕩。

勿視外容貌,卒見便親敬;現閉姦邪跡,而實懷放蕩。」

此時,周那取一小座坐於佛前,佛陀為他說法,使其歡喜、獲得法益後,佛陀便在大眾隨侍下離去。原本已患病的佛陀,食用了栴檀樹耳後,病勢更為加重;如來抱病而涉路,步步走向拘夷城。

路途中,世尊在一棵樹下停步,對阿難說:「我的背很痛,你可以敷設座具。」尊者於是趕快敷座,讓世尊休息。阿難又另敷設一小座於佛前坐下來。佛問阿難:「周那會不會因為供養佛陀食物,讓佛陀患病加重而心生懊悔呢?若有懊悔之心,又是為什麼呢?」阿難稟白:「周那可能會覺得這次供養佛陀齋飯,卻讓佛陀病情加重,所以無法獲得功德與利益,因為如來在他的家中食用了最後的一餐,便將入於涅槃。」

佛陀立即告訴阿難:「不可以這樣說!不可以這樣說!今天,周那已獲得大利益,他必將生天人間,壽命久長,康健無惱,命終之時,自然受生;儀表端正,容顏美麗;氣力蓋世,精神滿足;得善名譽,財富豐足。這是因為,凡是能在佛初成道時,以及在佛入涅槃前,以食物供養佛陀者,於這兩個時機供養,所得功德等無差別。你現在就去告訴周那:『我親自聽到佛陀所說,也親身受到佛陀的教示,周那今天設食供養,獲大利益,得大果報。』」

阿難尊者遵奉佛陀教敕,立即前往周那家中,告訴周那:「我親從佛聞說,親受佛陀所教,周那設食供養,今獲大利益,得大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初成道與佛臨滅度前,以至誠心供養佛陀食物,此二功德是等無差別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24zNnMBd4Bm1__Y-x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