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供養之一,香為佛使?

2019-04-22     海峽佛教網

在佛教的經典中,隨處可見香的蹤影。如《佛說戒德香經》、《六祖壇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等;諸佛聖眾都有與香有關的論述,如釋迦牟尼佛、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慧能大師、龍樹菩薩等等;經書中所記載的香品種類更是難以計數。香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於香能袪除種種異味和不凈,使人身心和暢,產生美妙的樂受,因此常被用做供養佛菩薩、本尊的聖品,如《蘇悉地經》中就把香列為五種供養之一,而《大日經》也將香列為六種供養之一。

除了被用來做為殊勝的供品之外,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以其來比喻修行者持戒之德。如《戒德香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只有持戒之香不受順、逆風的影響,能普薰十方。

香為佛使

香在梵語中稱健達。古印度傳說中有香神,即「乾闥婆」,不食酒肉,唯求香味為食,以資陰身,又自陰身出香,古名香神。以後被引為佛教護法的八部之一。

佛教中用語,據《賢愚經》卷六載:佛陀當年住在祗園時,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旅旃檀堂,準備禮敬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香煙裊裊 ,飄往祗園,徐徐降在佛陀頭頂,形成一頂「香雲蓋」。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據這個傳說,「香」是笛子把信心通達於佛的媒介,故經上稱為「香為佛使」。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在佛教中以檀、沉兩中香供佛,更是一種虔誠的、真誠的供養等於供養六波羅密。

戒定慧解脫香

佛教認為:通過修行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這五種功德,可以成佛,喻為「五分香」。這是指通過身口意修行,使自己心清凈,升起覺悟和智慧,以此供佛,或稱理供佛,或心香供佛。佛教徒在焚香時常唱「香贊」:「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支蓋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重證寂滅。「(出《華嚴經》),也是焚香供佛的又一象徵意義。

供香的方式

供香表達了一種虔誠、恭敬的心態,一種真心的願望或祈盼,一種與諸佛菩薩交流的信息,一種願力,悲心和菩提心的發露。因此,每一支香都是一種願望的表達和代表。上棒香一般用單數,用一支或三支,一支表示一心向佛。三支或表示禮敬佛法僧;或表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恭敬禮佛;或表示戒定慧;或表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渡一切眾生。

祈福香的功能

祈福香在燃燒時釋放出芳香之氣味,該香氣能提神醒腦、除煩去燥、除穢除昏,使人易入定修行。常吸之,其能增益精氣,令身芳潔,顏色興盛,心神悅樂,耳目精明,延年益壽。《本草綱目》註:沉香味辛、微溫、無毒,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用酒煮服之,治心腹痛,霍亂中惡。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漆、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 、冷風麻痹、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 。補右腎命門、補脾胃及痰涎 、血出於脾、益氣和神。

此外,香也被用來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佛香是富含香氣的樹皮、樹脂、木片、根、葉、花果等所製成的香料,有旃檀香、沉(水)香、丁子香、鬱金香、龍腦香(以上稱五香)、薰陸香、安息香等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RxC2wBmyVoG_1Zg8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