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娃絕句 :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不認真

2019-09-18     快樂媽咪PCbaby

如果孩子成績不怎麼樣,相信許多家長都會聽過不少親戚朋友甚至是老師說的這麼一些安慰話:

「這孩子特聰明就是不認真」

「他不是不會做,就是粗心大意」

「平時作業都全學會的,就是考試考不出來」

本來還挺擔心孩子學習問題的,聽到這些話也不禁會稍稍放寬心,覺得孩子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是心太散太馬虎導致的,只要認真點,成績就肯定能上去。

多數人的認知,聰明是難得的天賦,認真、勤奮是通過後天努力就能習得的,所以聰明天賦比專注、勤奮更難得,更值得誇讚和肯定。

遠方親戚中,就有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

一個特別努力,周末在家也會自覺學習到深夜;另一個則是大眾口中聰明的孩子,喜歡耍小聰明愛玩鬧,成績也不差。

但對前者,親戚朋友私下的討論更多表現出一種不看好「死讀書」的態度,而對後者,卻是滿滿的讚揚和羨慕,總說只要再稍微努力一定非常了不起。

今年高考,努力的孩子上了一本,聰明的孩子踩著線勉強上了二本。 身邊被評價「聰明但XX」的孩子並不少,而這些孩子長大後也很少有後期拔尖成功的,大部分還是因為「馬虎」、「不認真」、「不夠努力」等問題與成功失之交臂。

本意是想肯定孩子,希望激發他那顆努力的心。卻沒有考慮到,這種無形中誇大智力天賦的方式,一方面會給孩子傳遞一種「我很聰明」的盲目信息;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壓力,當真的努力了又沒達到目標時,孩子會更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夠聰明?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德威克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給A、B兩組兒童做拼圖,A組兒童拼好圖後對他們說:你一定很聰明才拼好了拼圖;B組兒童拼好圖後對他們說:你一定很努力才拼好了圖。

後面繼續讓兩組孩子選擇拼圖,結果A組幾乎所有孩子都選了更簡單的拼圖,而B組大部分孩子則選擇了更難的拼圖。

這個實驗耗時十年,測試過無數個AB組,實驗結果從未變過。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適度的肯定和鼓勵是應該,但要注意方式。夸孩子「努力」而不是「聰明」,才能從小養成努力勝於聰明的思維習慣和價值觀。

相對於某方面比身邊幾個同齡人要有天賦的所謂的聰明,保持專注、持續努力更為重要和有效。正如村上春樹所言:才華於質於量,都是主人難於駕馭的天分。

再聰明的孩子,也是需要不斷的訓練才能保持靈氣,否則就只能如仲永一般泯然眾人矣。

聰明、智力是個人特質,後天無法改變,而努力專注則是可變的,因此常把失敗歸咎到可變的努力上。如果家長觀念如此,孩子便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tfKS20BJleJMoPMJV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