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故事之絳州澄泥硯

2019-08-27     運城房產資訊

河東故事將河東大地五千年經典文化濃縮為一園,讓建築有思想、環境會說話、空氣有溫度、居民有信仰,給子孫後代注入高尚的基因。「滿園美景,故事連篇,日月驚開天地眼;遍地華章,匠心獨運,風雲輕訴古今情。」就是一個讓人明禮的地方、讓人向善的地方,更是讓人嚮往的地方。

今天和小編一起了解學習一下新絳縣絳州澄泥硯。河東故事之絳州澄泥硯!

絳州澄泥硯始創於唐代(公元618~907年),歷史悠久,當時曾被列為「貢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時其製作工藝就已失傳。隨著澄泥硯製作方法的失傳,絳州澄泥硯的生產出現了一個近三百年的斷檔;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版畫藝術家藺永茂攜其子藺淘歷經千辛萬苦終將澄泥硯恢復生產後,絳州澄泥硯又重新在硯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為古城降州的一大地方特產。



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讚譽。澄泥硯由於原料來源不同、燒制時間不同,具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沙、玫瑰紫等不同顏色。澄泥硯一般注重圖案,講究造型,器物線條凝練。



絳州汾河灣的泥質干強度偏高、手感滑膩、無砂、可塑性高、韌性強。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絳州澄泥硯能以唯一的非石質硯躋身中國四大名硯之中。硯,它的實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而無雜質。在同樣的硬度下,由於澄泥硯是用泥土燒制,研磨後硯面的光滑度肯定會遜於石硯,同時卻增加了澄泥硯的滑動摩擦係數,也就是說,澄泥硯比同等硬度的石硯發墨程度要好。陶的燒成溫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而絳州澄泥硯的燒成溫度正是介乎於兩者之間。制陶工藝是澄泥工藝的先導,它的發展孕育創造了澄泥工藝,制陶工藝升華的結果,是瓷器的出現。澄泥工藝是獨立發展的結果,歷史上的澄泥硯、紫砂器的問世證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更顯示了它的價值,它是介於陶與瓷中間的另一路產品,歸類於炻器。但澄泥硯又具有研磨工具這一特殊性,燒制時的技術要求就高了許多;控制溫度是把握質量的關鍵之一:燒制時的溫度過高就會瓷化,墨在硯上打滑,發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燒制時火候不夠,就會燒成陶質,硬度差,磨墨時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燒工藝是製作澄泥硯最為複雜的一個環節,澄泥硯的顏色、硬度、瑩潤程度等都與此密切相關。藺氏父子正是在這一關鍵環節的研製上取得了突破,燒制出了色彩絢麗、造型生動的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硃砂紅等各種品相的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的製作需經過幾十道工序。首先,將採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古法制硯,是將一種特製的雙層絹袋弔掛於汾河中,河水中裹帶的泥沙流入絹袋中,經第一層絹袋過濾後,沉入第二層絹袋的細泥即是澄泥。隨著時代的變遷,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變化,濾出的極為細緻的泥土就是制硯的原料——澄泥。澄泥硯之名也由此而來。再將濾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時間,歷經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硯「取之於水而成之於火」。這使我聯想到中國道教的煉丹術:水中取泥譬若生藥,火中成硯終似結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又獨出機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予以創新,在煉泥這個工序上,購置了機械設備,以電為動力替代了原來的手工操作;這樣做的結果是既加強硯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硯在燒制時不會產生任何氣泡和微小的裂紋。密度是決定硯質是否堅實、是否發墨的主要條件;一般澄泥硯的密度在1.4-1.6左右,絳州澄泥硯運用現代工藝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崗石的密度。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燒制的仿古石硯,不論在重量上、視覺上、手感上都與石質無異,達到幾可亂真的程度。



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也別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顯得極為古樸大方。

澄泥硯屬陶類,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可能古人受秦漢間磚、瓦當生產的啟示,結合陶硯再精工製作,遂步升華為澄泥硯。澄泥硯的形成約在晉唐之間而略早於端、歙。

澄泥硯以沉澱千年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武則天、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鍾,並著文記之;乾隆皇帝讚譽:撫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與石硯媲美,此硯中一絕。



澄泥硯以「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硃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華夏澄泥硯不施彩釉,採用科學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藥物熏蒸,特殊的爐火燒煉,使之自然窯變,同窯之中的澄泥硯幻變神奇、色彩各異、無不巧奪天工、不但保持了史書記載的名貴顏色,而且燒制出古硯從未有過的花石紋,其紋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嘆為觀止。經專家評鑑確認,完全具備古硯「澤若美玉、擊若鐘磬、易發墨、不傷筆、冬不凍、夏不枯、寫字做畫蟲不蛀等特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qVB2W0BMH2_cNUgjx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