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每年Ti結束後直到各大戰隊的新陣容官宣之前,通常都是一段比較平淡的日子,除了一些道聽途說與捕風捉影的轉會消息外就沒什麼能引人關注的話題了。不過最近相對來說較為熱門的事件就是OB要正式組建戰隊,為CN DOTA輸送新鮮血液了,這群曾經給CN DOTA打下江山的老男孩,決定要為了自己所熱愛的這一款遊戲與沉寂了三年的CN DOTA做出更多的貢獻。
但這次事件如此快速地推到台前其實是由於巨龍的心直口快,OB眾人合計之下順水行舟地推出了此次選拔賽。根據峰哥所說他們原來所計劃的是想以峰哥的孽徒yc為核心組建一套班子,但由於Newbee的報價太高,他們買不起,因此不得已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讓人想起,去年的這個時間點,賽老師高達400萬元的高額轉會費令許多人咂舌不已,狡猾的徐地雷、有很多故事的賽老師和點不起外賣的VG間的微博BO3也成為了之後許多梗的來源。但到了今年的轉會期,人們才發現原來400萬其實真的沒有很貴。Ame的合同違約金(也意味著別的隊伍想要挖人所要至少支付的費用)從2000萬升到了5000萬,而隨便一個無人知曉的新人選手的轉會費動輒都在百萬元以上,曾經被Sumail稱讚過的Emo更是被iG叫到了八百萬元的高價。雕哥也因此吐槽,現在的俱樂部們終於發現了盈利模式,不靠打比賽而是靠賣選手賺錢。
那麼,真的是如雕哥所說的這樣嗎?連續三年無冠,中國DOTA的問題到底出現在了哪裡,俱樂部當前的模式到底有沒有問題,以下是筆者個人關於此的一些想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見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俱樂部的無奈
有人認為,正是現在的俱樂部的運營模式導致厲害的人不能輕鬆的組到一起,不像以前只要想一起打買張火車票就算是個隊伍了。但真的是像雕哥說的那樣,各大俱樂部根本不考慮選手的想法,培養選手只為賣了賺錢,把他們當作賺錢工具嗎?也許有一部分二線俱樂部確實有著這樣的想法,但對於那些有實力或者說有野心的隊伍來說,他們也確實是出於無奈。
就像NB老闆所說的這樣,很多俱樂部之所以給自己的選手標了高昂的價格,其實只是代表著這個選手是他們的「非賣品」,無論是yc、Emo還是KG的狼哥,許多人都曾對他們表示過興趣,這證明了他們的實力,但這也同樣是所在的俱樂部所需要的,他們在隊伍中能夠成為核心,也是隊伍競爭力的保障。誰都希望把好東西可以留在自己手裡,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iG自從Burning退役之後就已經沉寂了許久,如今他們培養出的天才新星Emo可以說是他們重返一線舞台的最後底牌,他們賣掉Emo的唯一可能性是iG徹底放棄DOTA2這一領域,畢竟,王公子怎麼看也不是缺這八百萬的人。除了VG、LGD這種處在國內一線,在各個位置上都有著優秀的選手也有著後備力量的隊伍,其它任何一支俱樂部幾乎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高昂的轉會費提高了選手身價的同時也意味著他們的薪水也會相應的提高,相應地都在增加俱樂部的成本,因此,指責俱樂部賣選手吸DOTA的血這一點在小GO看來有些言過其實了,選手身價高某種意義上也是代表著這個遊戲還有著較高的關注度,也可以說是還擁有著足夠的「吸引資本的價值」,對於那個「睡大街,撿煙頭」的年代,我們可以將那時的艱苦精神用來勉勵自己,但如果真的覺得那樣一個選手自由組隊,野蠻生長的年代才能讓職業選手打出好成績,這樣的想法還是太年輕了。畢竟,雖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在這個時代,僅僅憑著一腔熱血確實是寸步難行的,真的不能僅僅用愛來發電。
俱樂部將選手當作寶可以理解,而真正嚴峻的問題是,從許久以前就在說的」青黃不接」的問題。如果有著足夠的選擇,每一家俱樂部都可以組成有實力的隊伍,那既能免掉很多爭端,又能夠給選手和俱樂部更多的機會,但眼下就是一個僧多肉少的局面,想出成績的俱樂部真的很多,無論是昔日的豪門iG還是新加入就奪得Ti八強的RNG,但在他們看來能供選擇的選手實在太少,來來回回那麼幾個人,家家都想要,家家都想組銀河戰艦,最終結果就是每一家都組不出自己想要的陣容,選手出不了成績,俱樂部拿不到盈利,粉絲看不到希望,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必須做些什麼來打破僵局了。
V社的傲慢
作為這個圈子的創立者與規則的制定者,V社其實還是有著相當多的需要向隔壁學習的地方。V社所習慣的觀念是重視選手而輕俱樂部,如第一個DPC賽季比賽的積分是歸屬於選手而非俱樂部,甚至俱樂部可以通過交易選手的方式來獲得積分(如NaVi從VP手中買走的自行車),今年Ti期間V社組織俱樂部開會甚至還說「不知道俱樂部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來源於海濤微博)但現今看來,V社的很多觀念以及決策都是有待改進的,就拿DPC賽季來說,Ti固然是一個偉大的創意,造就了獎金與規模第一且永遠在刷新自己記錄的一項賽事,但決定Ti名額的DPC賽季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在Major奪冠的難度事實上並不比Ti簡單多少,因為你的對手都是同一批人,但結果就是不僅僅Major的獎金相比Ti天差地別,還有在奪冠之後被削弱拿手體系的風險,去年的OG嘗到了甜頭,隱忍了一年的他們拿著沒人見過的奶推體系輕鬆的捧起了第二塊冠軍盾,而Major冠軍VP和VG卻早就被人摸透了套路而早早輸掉了比賽。
新的賽季,OG的想法已經引起了一批效仿者,LGD、馬桶哥等都宣稱要先鴿掉第一個Major賽事。如果V社再不做出一些合理的措施與改變,DOTA2可能真的會變成一個「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的遊戲,Ti是偉大的賽事,但不代表除Ti外的賽事都變得乏味無聊會是一個健康的職業生態。
有些俱樂部管理者曾說,V社習慣了那樣「高高在上」,他們會聽取俱樂部提出的問題,通常很難聽進意見,往往一拍腦袋做出決策就直接發到網上。當年V社出手Ban掉ACE聯盟,直接給了EHOME官方賽事參賽名額的舉措令國內玩家拍手稱快,但只做到「剔除毒瘤」可還不夠,V社作為規則的制定者應該更多地與俱樂部與選手接觸,了解他們的訴求,並從而做出妥善地調整,但如今的V社還是一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模樣,無疑是職業圈子前行與發展的一大隱患。
選手的出路
新選手想要出人頭地有什麼辦法呢?其實最簡單的,還是得靠打比賽。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那些遠古大神們,誰不是從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中證明了自己的?此前存在的問題是,在DOTA2的職業體系中幾乎只有官方賽事才被認可,非官方賽事獎金低也沒關注度,強隊不會參與,弱隊打了也沒人看,最終淪為菠菜的狂歡。聯賽正規化其實正是新人職業的出路,今年八大國內俱樂部聯合ImbaTV推出的「中國DOTA2發展聯賽」,如果能發展良好的話既能保證二線隊伍的生存又能夠成為新人選手證明自己的一個舞台,OB的選拔賽等等諸如此類同樣如此。在遭遇了三年困境之後,現在的CN DOTA已經逐步意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對新人給予更多的信任與機會才能看到更多新選手的成長。在此之前,人們往往更願意相信老將的經驗,幾乎所有征戰大賽的職業選手都是從DOTA1年代就開始打的了,年事已高的老將和默默無聞的新人通常是前者更受青睞。當然,並不是說老將的經驗就不重要了,只是我們不能一味的迷信過去,畢竟遊戲是在不斷更新變化的,我們應當給年輕人更多的一些舞台。ana在iG時沒有人想到他會成為上帝,Topson作為一個天梯高玩在Ti前幾天收到了OG的邀請,這在中國幾乎不可能發生,可他們最終都證明了自己,甚至用Ceb的話來說,他們的雙冠終結了許多人的夢想。但我們在痛定思痛之後更應該看到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青年人有了足夠的經驗後不會比那些功成名就的老將差了多少,CN DOTA的老本已經吃完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潛力,一切有潛力的新人都是我們的未來。
如果可以,你希望怎麼改
連續三年沒有觸碰到冠軍盾牌,CN DOTA可以說已經走到了最危難的關頭,是觸底反彈還是從此一蹶不振,眼下的每一個改進措施可能都至關重要,海濤的一位水友借鑑NBA提出了一些看法,放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聯賽賽制究竟是不是最好的體系還有待商榷,但就國內的職業環境來說確實可以先做出一些大膽的嘗試以觀後效,畢竟,不破不立。
說一千道一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存在的一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改善,但我們樂意見到的是大部分從業者與相關人員都已經看到了問題並有了一些改進的想法,當我們同仇敵愾地為一個目標而努力的時候,我們必定會離那一段榮光的日子愈來愈近。
2020年斯德哥爾摩,我們希望能看到新的突破,希望我們能看到的是更棒的D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