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學術會議取消

2020-03-15     賽柏藍

賽柏藍2020年第249篇文章

本文2003字,閱讀全文約8分鐘

來源:賽柏藍 | 作者:阿妮婭

疫情帶來的一批學術會議停擺,使藥企的操作和業績遇到很大的困難,這是現狀

一批學術會議,取消

近日,據醫藥代表消息,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主席 Richard J. Kovacs 博士宣布,經過慎重考慮,取消原計劃於本月 28~30 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和世界心臟病學大會。

據了解,這是美國心臟病學會成立69年以來首次取消年會活動。

事實上,這是疫情蔓延以來的連鎖反應,早在2月1日,中華醫學會通知各專科分會,延期召開 2~4 月份所有學術會議,5 月份及以後學術會議視疫情發展情況再行研究。

2月4日,中國醫師協會向各二級機構通知,原定於 2020 年 2~4 月召開的所有學術會議延期,5 月及之後召開的學術會議視疫情情況另行通知。

3月上旬,江蘇省中醫藥系統學會2020年學術計劃的通知公布,為進一步做好學術交流、繼續教育工作,經各專業委員會及有關單位申報,省學會組織審核,現將《江蘇省中醫藥系統學會2020年度學術活動計劃》予以公布。就文件所附的2020學術計劃表來看,江蘇省本次的學術活動,最早也要在2020年5月8日才能開展。

對此,美國智睿諮詢(DDI)認證顧問講師張衛表示:這麼多年來,專業領域仍然要靠大型學術會議影響頂級專家,頂級專家再覆蓋二線城市的醫療專家,轉而通過不同維度的會議往下,完成對醫生認知觀念的改變。

因此,疫情帶來的一批學術會議停擺,使藥企市場部的操作遇到很大困難,這是現狀。

線上方式,始終無法代替線下

張衛進一步表示,正常來講,任何一個新治療方案,或者是新藥的上市,都要靠著觀念和醫生診療路徑的重新梳理,改變醫生對疾病、疾病診斷以及用藥的看法——也就是通過改變醫生的觀念,來促進醫生的行為。

「這和快銷品不同,快銷可以通過促銷、打折、買贈,但處方藥不可以,因此很多常用的消費心理學無法應用於處方藥。現在外企很頭疼,沒法開學術會議,就意味無法改變醫生的觀念。」

一位在醫藥行業從業多年的營銷人士提出相同的觀點:如果是專科領域的成熟藥品,比如說普藥,需要大量人員流動帶來處方,這一定會有很大的影響。只是說很多公司採取了短期內的應對策略,比如說調整獎金政策,保證大家在這種情況下依然100%達成,儘量完成過渡。

他向賽柏藍解釋:因為疫情沒有結束,會議就無法開展,醫生的溝通和教育很難完成;醫藥代表很難恢復全面的醫生交流活動,比如定期的去醫院拜訪客戶,與醫生見面,組織會議。

雖然行業公認,這次疫情為大部分製藥企業提供了數字化賦能平台的機會和方案。比如說加速了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但上述人士表示:無論怎樣通過數字化賦能的平台和方案的創新,把傳統的續方渠道從線下提到線上,這始終代替不了「線下」的見面。

「這是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和底蘊造成的,中國人喜歡「聚」,聚的時間長,才會有情感,如果在虛擬的世界裡,情感粘性比較差。因此,大部分新代表,如果不依靠線下的推廣,做線上是沒有意義的——他和醫生缺乏情感聯繫。」

某種程度上,如果沒有打好情感基礎,醫藥代表的線上活動只是占用客戶的時間,反而成為醫生的負擔。

張衛也認為,一是線上會議的規模小,覆蓋率有限;二是面對面溝通,和線上的虛擬溝通,接受度也相差很多。

此外,特別對於外企而言,線上的合規風險也比線下更大,也無法向客戶表達真正想傳遞的信息,受到傳播介質的影響,有些話在網上說,只能是「冠冕堂皇」的。

空置兩個月,藥企怎麼做?

就上文《江蘇省中醫藥系統學會2020年度學術活動計劃》所附消息,江蘇省本次的學術活動,最早也要在2020年5月8日才能開展。這相當於藥企的市場部、銷售部要「空置」將近兩個月,他們應該怎麼做呢?

對此,張衛認為,疫情期間,很多市場部的人要去適應新的形勢:在線下會取消,線上會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哪些方式可以讓醫生這個群體有觀念的改變,如果企業不能做到這個結果,就會影響銷量。

此時,線上的精品小會,或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

「如果你在線上,真的能請到合適的人,而且會議的規模不是太大——一場小型的專家顧問會,達成充分的交流和覆蓋,保證到會率和質量,雖然效果不能達到百分百,但也是比較好的補救方法。」他表示。

其實,這對藥企來說是一個機遇——當全行業都因為疫情阻斷了線下會議的腳步而束手無策時,誰先想到好的方法,達到好的效果,誰就取得先機。

畢竟醫生相對於以前的正常狀態時,時間比較寬裕,開線上的精品小會,他省去了路上的交通時間成本,也能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

值得高興的是,國內的疫情形勢已經逐漸緩解。上述資深人士認為,長期來看,醫藥畢竟是剛需,隨著國家、民眾對醫療的需求——這種持續性的剛需存在;包括後期整個疫情結束之後,無論是企業層面、還是國家層面,都會採取一定的彌補措施,甚至會加大對醫療的投入。

那整體下來,醫療企業全年的整個業績應該在可控範圍之內,相比其他行業,醫藥行業已經是非常好了。

本文版權歸賽柏藍(ID:Mic366)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引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hwt4XABgx9BqZZIzx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