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菲李看魯迅先生的作品,
有些地方雖然還不是很懂,
但總是隱隱有種恐怖壓抑的感覺。
比如說那篇經典的《藥》,
文中的人們用人血饅頭治病的場景,
堪稱菲李的童年陰影。
在當時的菲李心中,
吃血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似乎只有遠古時代的野人,
才會有茹毛飲血的行為。
但後來菲李漸漸發現,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
關於血製成的美食真不在少數。
動物血,主要指雞血、鴨血和豬血等,
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血豆腐,
在人類的餐桌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尤其很多人在吃火鍋時,
都喜歡點一份嫩滑的鴨血。
其實早在古時候,
人們在祭拜祖先時就會有血食,
主要是用到牲畜血和熟肉。
但真正讓中國人食用血類食物的原因,
或許還是因為當時貧苦的生活條件。
以豬血為例,
人們常說「豬一身是寶」,
即一隻豬身上的任何部位都能被吃掉,
這既是一種中國人的飲食才能,
也是一種曾經的人對生活的無奈。
在過去那個常常食不果腹的時代,
人們必須學會將一樣食物最大化食用,
肉、骨、內臟和血液……
都要想辦法變成食物,
加上中國人崇尚節儉,
更是捨不得浪費一點食物。
但比較幸運的是,
中國人擁有強大的廚藝天賦,
即使是血腥之物,
也能做得有滋有味。
相比之下,
同樣也有食用動物血習慣的外國人,
做出的美食卻好像差了那麼一點。
在英國,當地人將豬血、羊血、
鴨血等混合肉和燕麥,
製成一種叫黑布丁的血腸。
在芬蘭和瑞典,
人們會用豬血混合麵粉、洋蔥、香辛料等,
做成血煎餅吃。
這些外國的血類食物有些其實還不錯,
但和中國相比卻依舊有差距,
中國人吃動物血,花樣多,味道好,
而且更重要的是,看起來更有顏值。
中國人最常吃的動物血是豬血,
甚至因為傳聞「吃豬血能清肺」,
導致很多不愛吃豬血的人也曾被迫嘗試。
實際上,
吃豬血清肺是個不靠譜的說法,
但豬血的美味卻是千真萬確的。
在東北,
殺豬菜是當地人過年時的最愛,
其中就有豬血做的血豆腐和血腸。
廣州人則迷戀豬紅湯,
嫩滑的豬血加上鮮香的湯水,
組成了廣東人特有的風味。
在湖南邵陽,
豬血丸子是很多人一輩子忘不掉的鄉味,
做好的豬血丸子既有豆腐和肉的臘香,
又混有辣椒、豬血、桔皮的郁香,
是過年時最好的年菜之一。
在甘肅慶陽,
有一種叫豬血燴豆腐的小吃,
看著紅白綠相間,色澤美艷,
吃起來也是光滑爽口,麻辣適中。
而在江西南昌,
一碗豬血粉是不少出門在外的南昌人,
心頭最牽掛的鄉愁。
除了豬血,鴨血也是中國人的最愛,
特別對南京人來說,光會吃鴨肉是不夠的,
真正的南京人,
是無法拒絕一碗鴨血粉絲湯的。
據說早期的鴨血粉絲湯里是沒有粉絲的,
因此只能算是一碗彙集了鴨血、鴨肝、
鴨胗和鴨腸的「鴨雜湯」,
配上酥香的鴨油燒餅,
是老一輩南京人難忘的記憶。
不過論吃鴨血,
川渝地區的人其實也不輸南京人,
他們將鴨血加上豆芽,毛肚,黃花菜等,
做成了美味毛血旺,
是外地人到川渝必嘗的美食之一。
說起來,
中國人吃動物血或許一開始是無奈之舉,
但他們硬是在這樣的情況,
想盡辦法讓日子變得更有滋味些,
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一種匱乏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