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材料能完成的,卻要變出幾十份,效率怎麼能高
高效工作沒有方法,只需要改變管理思想和地方意志
剛剛開會,重點研究某部門下發的文件,然後針對文件要求,進行分工,實質上就是整理材料。分工結束後,十幾個人相關人員,每個人都有三四份材料要出,而且要的時間很緊,每一份都指定了格式、要點、必說點等等。而且主管部門將會來檢查這些材料,但是也只是檢查,這些材料大部分不會上會讀,最終都只是存檔,表示我們都已經做過這些材料了。
開完會,大家對每一個材料進行素材收集的時候,得出一個結論,其實年度總結這些全都寫進去了。也就是說,明明一份材料可以搞定的工作,卻要分出三四十份材料來表現,而且部分材料會在部分不同的會議上讀出來。也就是說,接下來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都將會在各種材料、會議中度過了。當然,這想的是樂觀的,因為上級部門的通知又來了,另一批材料的要求又出來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企業就進入了做材料的時代了,僅上個月,辦公室為某一個領導準備的考核、述職材料都超過十份,而且每一次的角度都不一樣,每一次都是對著要求一條條的湊。其實都是東拼西湊的,說到具體工作,常年都在開會,哪有什麼時間去工作呢?說到企業的業務,常年都在做材料,哪有時間去做業務呢?
辦公室有人說,明明一份年度總結就能完成的事,為什麼要三四十份材料來表現,更可笑的是有很多材料就只是做出來裝進資料盒裡,等著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來拿著檢查表,一條條翻盒子比對。這樣的工作顯得極其可笑,但是這也許就是一種地方特色吧。十幾年前在媒體的時候,這個地方的一些客戶就曾經抱怨,他們整天不工作,就是整理材料了。沒想到十幾年過去了,更厲害了。
現在都在講高效工作法,但是事實上很難高效起來,不是企業等不願意高效,而是一些秀場式的做法讓企業背上了沉重的枷鎖。而企業領導的身份特殊,又決定了必須按照上級的要求去完成這些沒有價值的工作,這就導致了基層單位寧願不發展也不能不完成資料的低效狀態。要使得雙效都能發展,需要改變的不僅是企業管理思想,更多是地方意志。
靜心簡語2020.1.7.9:40於漢中(原創作品,嚴禁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