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他出現在台上的時候,人們就圍得人山人海,甚至將當作阻隔的玻璃擠碎,很多人只是為了來看他一眼……他不是明星,他工作的地方不是燈光閃爍的舞台,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櫃檯。他叫張秉貴,在北京百貨大樓當了30多年的售貨員。他患癌症住院的時候,領導幹部、工人、農民、學生,來探望的人絡繹不絕。有人得知他患了癌症,竟泣不成聲……一個售貨員,為何能得到明星般的待遇?
北京百貨大樓前的張秉貴塑像
張秉貴,1918年生,北京市崇文區人。20 世紀 50 年代初,新中國百廢待興,即將開業的北京百貨大樓招聘營業員,已經 36 歲的張秉貴做夢也沒想到能當上「新中國第一店」的售貨員。
北京百貨大樓當時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資相對匱乏,顧客通常要排長隊。張秉貴便下決心苦練售貨技術和心算法,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藝。所謂「一抓准」,就是指張秉貴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顧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 5 兩;「一口清」則是非常神奇的算帳速度。遇到顧客分斤分兩買幾種甚至一二十種糖果,他也能一邊稱糖一邊用心算計算,經常是顧客要買多少的話音剛落,他就同時報出了應付的錢數。
張秉貴紀念館一角
張秉貴賣貨時,總是人山人海,人們都是為了目睹張秉貴售貨,感到能從張秉貴手裡買到糖果是一種幸運。一位看過他售貨的國際友人曾經感慨地說:「這種場面,在國外只有名聲好的政治家和紅得發紫的影視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國的一名普通售貨員能享此殊榮,真了不起!」
在北京地區,早就有「燕京八景」之說。「盧溝曉月」 「玉泉趵突」 「西山晴雪」「瓊島春陰」「太液秋風」「金台夕照」……搞旅遊的人對此耳熟能詳。但在 20 世紀 60 年代,卻出現了「燕京第九景」之說,這就是張秉貴在百貨大樓售貨的情景。
他在百貨大樓的 30 多年,每天都腰板挺直、乾乾淨淨地站在櫃檯前,接待了幾百萬顧客。他通過眼神、語言、動作、表情、步伐、姿態等調動各個器官的功能,商業服務業的簡單操作,被他升華為藝術境界。
張秉貴的兒子接過父親的班,熱情為顧客服務
有不少人,本來不缺少糖果,但為了觀看張秉貴的售貨過程,拿著較少的錢來買一點糖果,以能從他手中買到糖果為榮。到百貨大樓來買他的貨物的顧客越來越多。有的人乾脆什麼也不買,就是來看他售貨的。每天,張秉貴的櫃檯前都擠滿了觀看的人。有好幾次,為了看他的表演,熱情的顧客曾經將百貨大樓的玻璃櫃檯擠碎。
商業部門領導同志知道這件事後,感動之餘提出,要張秉貴把他這套服務藝術寫成書,在全國商業戰線推廣,張秉貴愉快地接受了這項任務。白天他精神煥發地工作,夜晚,文化水平不高的他,在燈光下把自己的經驗付諸文字。經過無數不眠之夜,他的櫃檯服務經驗終於完稿,名為《張秉貴櫃檯服務藝術》。這本書曾在全國商業、服務行業廣泛發行,為提高全國商業、服務行業人員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4年,北京百貨大樓的「秉貴叔」藝術畫像
張秉貴「一團火」的服務精神也感動了著名作家冰心。她應《人民文學》的邀請去採訪張秉貴。1978年,冰心在 7 月酷暑天裡,到百貨大樓糖果部觀看張秉貴售貨。她到時,只見櫃檯前人山人海,都在圍著張秉貴。冰心說咱們別打擾他,從旁邊看。只見張秉貴忙得不可開交,顧客要多少糖果,他都是一抓准!那麼熟練,那麼準確,服務態度又熱情,在場的人不時鼓掌叫好!
採訪結束後,這位78歲的老作家帶著感佩之心,用幾個日夜,寫出了報告文學《頌「一團火」》。「我心中湧起了無限的敬佩!二十多年來,他腰板挺直地以新社會主人翁、人民的售貨員的身份,站了革命的櫃檯,接待了幾百萬個顧客。他以充滿著熱烈親切的階級感情的言語和行動,使得顧客們一進商店就感到熱乎乎的,回到工作崗位以後心裡還是熱乎乎的!」
張秉貴塑像
1987 年 1 月,69 歲的張秉貴最後一次站櫃檯。5 月 1 日深夜,白天操持完小兒子婚禮的張秉貴,因為胃穿孔疼得不行被緊急送進了醫院。醫生們開刀後隨即就原封不動地縫合起來,癌細胞已經大面積擴散,無力回天。
張秉貴五一節住進協和醫院,探望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領導幹部,有教授、專家,有他的親朋好友。然而,更多的是他的顧客,是他不曾相識的許許多多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和學生。
有位工人模樣的顧客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到百貨大樓糕點組買東西,因為剛喝了酒,心煩,就和一位售貨員吵起來了。他帶著氣,又來到對面的糖果組。當時,一位滿面笑容的老售貨員迎過來,主動打招呼。他怒氣未消,一連讓他稱了三種糖果,每種都是只要一兩。那位老售貨員又麻利又快地給他稱了糖,包裝好,又告訴他這三種哪種好吃。他被感動了,臉上露出歉意。從那以後,他又多次到這裡買糖,並知道那位老售貨員就是張秉貴。這位工人對記者說:「我來看張師傅,是因為他對顧客太好了。在他那兒買東西,心裡總覺得很舒坦,很高興,回到家裡也總是忘不了。」
9 月 14 日,一位手捧鮮花名叫解湘陵的女同志來到協和醫院,她要代表首都兒童醫院的幾位經常到百貨大樓購物的朋友、同事,看望張秉貴,表示他們的心意。但是,她被醫務人員拒絕了。她不甘心就這樣離去,匆忙中,她給張秉貴留下一封信。
其中寫道:「我是您的一名顧客。1972 年當我第一次見到您時,您在櫃檯裡面熱情地接待著顧客。當時,我被您熱情周到的服務和嫻熟的服務技巧驚呆了。大冬天的,您竟忙得臉上泛著紅光,額頭上滲著汗珠,我不忍心再給您添麻煩,就默默地站在櫃檯左側看您工作,以致忘記了時間。那時,我在外地工作,每次來京,必到百貨大樓看您售貨。雖然沒忍心從您手中買過一塊糖,但看您工作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
又是一位 30 多歲的女同志,匆匆來到百貨大樓工會。她不留姓名,只是詢問張秉貴得了什麼病,病情如何。當她得知張師傅患的是癌症之後,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她十分悲痛地說:「他怎麼會得這種病?」走出百貨大樓,她又到協和醫院住院部的門前,久久地不肯離去……
1987 年 9 月 18 日,張秉貴終因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 69歲。陳雲親筆為其題詞:「一團火」精神光耀神州。1988 年,北京市百貨大樓在大門廣場處為其豎立半身銅像。
文/改編自《為國鑄輝煌:70年來為共和國書寫輝煌的傑出人物》(作者:王相坤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編輯/賈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