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有斑塊,狹窄>50%應干預!專家指導如何疏通斑塊,防中風

2020-03-23     BTV養生堂

頸動脈是向大腦提供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擔腦組織85%的血液,若是頸動脈出現斑塊,附著在血管壁上的斑塊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多,就會導致管腔狹窄,並影響到正常的血流輸送,使腦部供血不足,一不小心就可發生腦卒中。

而一旦發生腦卒中,神經功能的障礙就難以恢復了,很容易造成致殘或致死的惡果。

頸動脈狹窄的危害確實不容忽視,那麼,我們該如何及早發現這個致命危機呢?

頸動脈血管檢查的4種常用方法

早期的頸動脈狹窄不一定會出現症狀。因此,我們還需要:通過臨床表現做常規的體檢,或是藉助儀器設備,來發現頸動脈狹窄和狹窄的程度等:

1、頸動脈超聲檢查

首選做頸動脈的彩超,有利於評估局部的血流速度、狹窄的程度、斑塊的性質,還可評估斑塊表面是不是光滑、光整的。

頸動脈狹窄的時候,局部的血流速度會增快,正常情況下一般每秒不超過100厘米。如果超過100厘米了,說明局部有狹窄了,流速越快說明局部的狹窄程度越高。

如果做彩超,發現很小的「穩定性斑塊」,不用緊張,一般這樣的斑塊是穩定性斑塊,不容易脫落和破裂,且斑塊引起的狹窄程度小於50%時,不容易引發腦中風。

要是穩定性斑塊引起的頸動脈狹窄超過50%,或者是潰瘍性斑塊,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經常做複查,如每半年做一次超聲複查。臨床上界定的手術干預標準是,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能就要手術干預了。但是,檢測出來是潰瘍性斑塊的話,手術干預的標準就會放寬到50%左右。

2、CT血管造影

準備做手術之前,還要再做頸動脈的CT血管造影檢查。因為打了造影劑會增強血液的顯影,這樣就可以看到血管哪裡有血液,看不到血液的地方就說明那裡堵了。CT血管造影可用來評判斑塊的大小、斑塊的鈣化情況,還可以來評判狹窄的程度。

但是,用CT檢查就是要「吃」一點射線,這是它的缺點。打了造影劑有時候會對腎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對於一些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就要慎重選擇這種方法。

隨著科學的發展,造影劑的質量越來越好,對腎功能的影響也越來越小。所以,不能因為造影劑可能會引起腎功能的損害,就不做CT血管造影檢查,貽誤手術的時機,造成中風,那就得不償失了。

3、磁共振血管造影

頸部斑塊與狹窄還可以進行MRI檢查,比較適用於一些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但是,對裝心臟起搏器和有幽閉恐怖綜合症的人,一般是不能選擇磁共振血管造影的。

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做了彩超、CT、磁共振,還是不確定要不要手術,那就做一個叫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大部分的病人都是決定要接受微創的支架手術以後,才做這個檢查。檢查的同時,證實頸動脈狹窄超過70%以上,可能就需要繼續治療了。

疏通頸動脈,預防腦卒中

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循序漸進的,但隨著斑塊的繼續發展,可能帶來很多心腦血管的健康問題。要在發現頸動脈出現斑塊時,及時的進行干預治療,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頸動脈狹窄30%以下,斑塊發生潰瘍的機會很小;

而超過50%的狹窄以後,斑塊發生潰瘍的機率就大大的增加了;

如果狹窄超過50%以上,可能需要通過藥物干預;

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70%了,又暫時不想手術,需要服用一些藥物來控制頸動脈狹窄的進程,達到預防中風的作用。

頸動脈狹窄的手術做完以後,後續的藥物治療非常重要。不同的手術術後服用的藥物不同,而且藥物的使用需要考慮適應症、禁忌症、副作用等,具體服用哪種藥物或者聯合用藥,還要由臨床醫生來確定,所以一定要謹遵醫囑。

嚴重的頸動脈斑塊狹窄,可以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成形術,改善狹窄,恢復血流。

因此,對於頸動脈斑塊應早發現,早診治

頸動脈斑塊的預防要點

一般來說,導致頸動脈斑塊,引起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有,家族史、年齡大、動脈硬化、大動脈炎、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還有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再加上平時又不注重鍛鍊,就容易有斑塊。

如果已經發生了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清淡為主,儘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包括油炸的食物、非常油膩的肥肉等。不是一點都不吃,但是一定要控制好,不能過量飲食。

除了飲食習慣以外,就是絕對的戒煙,儘量少喝酒,還有一個就是要增加運動。老年人的運動主張柔和、緩慢,不要過量。因為過量的運動可能會傷及其它身體器官,比如傷及關節;若本身心肺功能就不全,運動量過大可能會引起心衰等。所以,體育鍛鍊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運動。

有研究發現,牙周病和頸動脈狹窄之間是有相關性的,通過控制牙周病的進展,規範的刷牙、洗牙、去除牙石等,往往頸動脈斑塊逐漸就變得穩定了。所以,平時一定要注重口腔健康,防治牙周病,降低腦卒中的風險。

掌握多一點科學、有效的預防腦中風的知識,就多了一份健康保障,是對自己和家人的愛護。

想要了解更多詳細的醫學知識,可以馬上點擊下面專欄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VmdBXEBrZ4kL1Vimd_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