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農民種植小雜糧致富

2019-12-07     新疆地理百科

金秋九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張雜谷小雜糧基地,低垂飽滿的谷穗在微風吹拂下微漾,一派豐收景象。

原州區新星土地合作社負責人陸小軍說,張雜谷馬上就到了收割期,看這喜人的長勢,畝產估計在700公斤,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種植雜糧一直是西海固地區的傳統。今年以來,原州區堅持把農村「三變」改革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增強農業發展的總抓手,加大穀子、蕎麥、藜麥等小雜糧種植規模,引導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種植大戶朱剛說:「今年我流轉土地400畝,全部種植穀子,畝產在500公斤以上,每斤按1.8元來算,除去成本費,一年種穀子的收入是我過去搞維修四五年的收入。」


農民有勁干,政府也鼓勵。原州區出台小雜糧補貼政策,鼓勵區內小雜糧種植主體,按照無公害標準化方式進行種植,免費供應2275公斤張雜谷良種,配發了5台手推式穀子播種機,對種植面積在300畝以上農戶及種植主體,每畝補貼100元。彭堡鎮新星土地合作社輻射帶動1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要想長遠發展,高產的同時也要高品質。原州區種子站站長白永強說:「種子站配合原州區科技局,在彭堡鎮千畝優質張雜谷基地,採取雙壟溝覆膜穴播、全程機械化生產、配方施肥、膜下滴管、滲水膜、病蟲草綠色防近控等七大技術,保證品質。」他說,種植的穀子,大多數已經和加工企業簽訂合同,穀子、藜麥等雜糧,銷路一點都不愁。

目前,原州區11個鄉鎮共種植小雜糧10萬畝,小雜糧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產業。為使小雜糧闖出「大市場」,原州區不斷引進新品種,通過流轉土地,實行規模化種植,並依託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技術支撐,採取新型農業生產模式,開展新品種試驗示範與推廣,有效解決了雜糧產業發展品種混雜、技術落後的瓶頸,高產、質優已成為原州區小雜糧「立得住」的品牌特徵,很受市場歡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VIn4W4BMH2_cNUgXC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