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杭州地鐵1號線試運營

2019-10-08     每日商報

歷史時刻

杭州地鐵1號線是浙江省和杭州市的第一條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於2012年11月24日開通運營一期工程(湘湖站至臨平站),2015年11月24日開通運營二期工程(客運中心站至下沙江濱站),標誌色為海棠紅。

杭州地鐵1號線全長53公里,共設34座車站。線路北起臨平街道臨平站(餘杭支線),東起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江濱站(下沙支線),南抵蕭山區湘湖站,貫穿臨平、下沙、江南副城和市中心。

(視頻製作:陳敏)

十年謀劃、五年建設,2012年11月24日,醞釀已久的杭州地鐵項目開始從藍圖變成現實,浙江省的第一條地鐵線路——杭州地鐵1號線開通試運營。

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在地鐵1號線開啟「地鐵時代」後,杭州地鐵建設繼續加速。2號線、4號線、5號線相繼開通迎客,杭州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均布局了地鐵線路,地鐵網絡初步成型。

而到2022年亞運會前,杭州將新建400公里軌道交通,構成13條路線,形成總里程516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絡,屆時,杭州將真正成為「軌道上的城市」。

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

杭州進入「地鐵時代」

2012年11月24日,對於杭城市民來說,是一個期盼已久的日子。這一天,浙江省首條地鐵線路——杭州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試運營。

從2005年6月,國務院正式審批通過了杭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到2007年3月28日,杭州地鐵一期工程正式開工。經過多年的漫長等待後,杭州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地鐵時代」。

海棠紅的地鐵列車,帶著車頭那張暖意濃濃的笑臉,呼嘯來去,串起了錢江兩岸,改變了杭州百姓的日常生活。

這是一條承載了太多熱情與希冀的地下交通大動脈。開通首日,地鐵1號線列車累計開行207列次,列車的到站準點率達到100%,全線進站客流共計97229人次。

「地鐵1號線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改變人們的生活理念,也改變城市的規劃理念,」杭州市地鐵集團總工程師張金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

張金榮介紹,同國內其他城市的地鐵線相比,杭州地鐵1號線在建造設計上,有自己的創新和特點:在國內首次採用連續兩座平行同站台換乘車站的新技術,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的「零換乘」;提前規劃設計「地鐵+物業」的經營模式,融入「物業和車站無縫銜接」、「綜合體內的商業和住宅往來便利、人車分流更安全」等理念;樹立「規劃建設為運營、運營服務為乘客」的理念,運營部門全過程參與線路規劃和設計,重視運營服務:堅持綠色環保發展理念。

「杭州地鐵線位於城市最主要的客流走廊和城市發展軸上,從交通上真正有機地聯繫周邊區域。」在張金榮看來,地鐵為杭州城市發展空間的擴大和優化,起著積極的作用。

杭州地鐵成網運營

2022年軌道交通總里程將達516公里

地鐵1號線開通後,杭州地鐵建設繼續加速。2014年11月24日,地鐵2號線東南段通車;2015年2月2日,地鐵4號線一期首通段通車;2015年11月24日,地鐵1號線下沙延伸段通車;2017年7月3日,地鐵2號線西北段通車;2017年12月27日,地鐵2號線全線通車;2018年1月9日,地鐵4號線南段通車;2019年6月24日,地鐵5號線首通段通車。

張金榮認為,地鐵1號線固然具有開創性意義,而2號線、4號線、5號線的相繼開通,地鐵成網運營更具實質意義。地鐵2號線從蕭山市心路下穿錢塘江後,穿越市中心繁華地段,極大緩解了城西的交通壓力。

「同時,隨著2號線、4號線、5號線等線路的開通,已實現了地鐵站內換乘,杭州地鐵初步成網。杭州地鐵的日均客流,也從首條線路通車初期的14萬人次,達到現在的近190萬人次。」張金榮說道。

杭州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在「擁江發展」的戰略宏圖中,地鐵是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建設世界名城的「助推器」。

站在「後峰會,亞運會」的歷史方位上,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杭州地鐵五年攻堅行動計劃:至2022年亞運會前,杭州將新建400公里軌道交通,構成13條路線(10條地鐵線、2條城際線、1條機場軌道快線),形成總里程516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骨幹網絡,實現10城區全覆蓋,為杭州亞運會提供支持,也為杭州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提供了堅強保障。

目前,杭州地鐵員工13000人左右,等2022年建成516公里軌道交通網絡,將達到兩萬人以上。

杭州市地鐵集團董事長邵劍明表示:「我們將抓好頂層設計,探索建立與網絡化運營相適應的線網運營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運營調度、提升運營能力。全面構建地鐵運營安全監管體系,提升線網應急管理能力,確保運營平穩有序。同時強化運營服務提升,深化地鐵文明乘車建設,積極打造『智慧地鐵』,為廣大乘客提供更多便捷。」

商報記者 周堅洪

值班編輯 申屠淑婷

每日商報(ID:hzmrsb)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U3hqW0BMH2_cNUgZa_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