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笑了,孩子哭了,你身邊的中國式逗娃毀了多少孩子和家庭?

2019-10-05     孕媽學堂

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最近,芽芽媽重溫了一檔親子綜藝,特別有感觸,記得有一期節目組讓所有孩子在玩具和媽媽陪伴卡之間二選一。其中一位嘉賓的兩個女兒選擇了玩具,放棄了陪伴卡。

面對姐妹倆的選擇,節目組告訴他們:「媽媽陪伴卡代表媽媽,不選的話未來幾天就沒有媽媽陪伴了」。於是工作人員撕碎卡片,告訴她們媽媽沒有了。

妹妹立刻被嚇哭,大喊「我想媽媽!我要媽媽」!

嘉賓得知消息馬上跑回拍攝現場,緊緊地摟著妹妹,安慰道:「媽媽在,媽媽在,媽媽不會離開你們。媽媽在這裡,不怕!」

網友對此紛紛發表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孩子太脆弱,這點玩笑都開不起。有的認為節目組開玩笑也應該注意尺度,看似小小的玩笑已經讓幼小的孩子信以為真,所謂的有趣其實已經傷害了孩子。

生活中類似這種現象比比皆是,然而,以喜歡為名義的「中國式逗娃」對孩子來講不是被喜歡,而是被傷害。把孩子逗的哭笑不得,素手無策,驚慌恐懼甚至哭泣後,大人們便笑了。但是,這種「開玩笑」釀成的後果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01

前段時間,一則驚悚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一位5歲女孩殘忍地把弟弟從5樓陽台扔下去了,弟弟當場死亡。而起因只是,女孩在鄰居家玩耍時,鄰居說了一句:「你媽媽不要你了,只要你弟弟。」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難以想像,她的父母得知這一切時該多麼絕望!

這種情況下,別人這樣的一句「逗」,就很容易誘導孩子的情緒失控,促使寶寶做出極端的行為來重新獲取父母的關注。

芽芽媽真想問問那位「愛開玩笑」的鄰居,他可曾想過這個玩笑好笑嗎?隨口一句逗孩子的話足以毀掉一個家庭!

02

類似的事芽芽媽也經歷過,雖然沒有釀成悲劇,但也一定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陰影。

芽芽媽的小侄女剛滿6歲,今年年初得知勞動節假期可以來北京玩,特別開心。家裡的長輩們,就利用這點來逗她玩。跟她說,「完了完了,你去不了北京了,飛機壞了,不飛了……」小姑娘一聽,期盼許久的旅程泡湯了,特別傷心,哭得撕心裂肺,很久才能哄好。

大人們一看她這樣子,就覺得很有意思...每隔一兩天就逗她一次,每次都把小侄女搞到嚎啕大哭,他們卻在一旁咯咯笑.....

為什麼很多人這麼喜歡逗孩子?

因為孩子拿他沒辦法,他們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權威暗示效應」。孩子的認知能力很有限,父母和長輩就是權威的化身。所以他們的玩笑,會讓孩子信以為真,更會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

雖然,這種玩笑並無惡意。但孩子被逼出來的情緒卻是真的。

話說回來,很多大人還真的不知道什麼叫分寸,簡直比小孩還不懂事。

為什麼只逗小孩?

為什麼不去逗比自己身份高的人?

為什麼不去逗你的領導和老闆?

「逗孩子」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2016年年底,在一場頒獎典禮上,某著名相聲演員,逗年僅5歲的安吉說:你是我兒子。結果,該演員遭到網友的集體喊話:開玩笑過了!給安吉道歉。

一個相聲演員,表演過程中怎麼逗,都是表演需要。但面對一個孩子,旁邊還有父母,以及台下萬千觀眾的矚目,說出這些話,已經不是逗,而是對孩子及其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03

芽芽媽身邊不少的人在小的時候都有聽過大人說「媽媽不要你了」、「媽媽生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你了」之類的話,雖然現在知道那都是大人的玩笑話,但是小的時候孩子並不懂得分辨,以為是真的,往往傷心不已。這是對孩子的心靈傷害非常大的。

廣州日報曾做過一項網絡調查顯示,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這些「逗小孩」的方式時,有74.15%的受訪者認為,這些逗小孩的方式是陋習,應該糾正;但誰又知道,這些長大的孩子會有怎麼樣的心理陰影?當然,這些也根本就不是逗弄者所關心的。這些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隨口一個玩笑,都很可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圖片來源:網絡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張白紙。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面對大人的玩笑,孩子經常手足無措,以為自己做錯了事,導致處於一種慌亂、不穩定的狀態中。反覆如此,極易使他們不斷質疑自己,變得自卑,甚至做事情的時候很容易搖擺不定,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變得沒有主見

然而,一旦孩子發現玩笑的真相,會失去對大人的信任感,同時他會錯誤地認為我們不需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出爾反爾、說謊的毛病。

我們身邊還有哪些觸及底線的中國式逗娃法?

一、隨意親吻寶寶

當大人有發燒、感冒、咽喉痛、發炎等症狀時,還是「閉嘴」為好,別跟兒童親吻或分享食物,免得傳播疾病。

二、隨意給寶寶喂食

華生、瓜子、糖果等顆粒狀零食會極大的增加小孩氣管異物風險。

三、把寶寶「拋高高」

此動作雖然可以逗樂孩子,但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寶寶頸椎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出現扭傷、拉上、錯位等風險。

四、亂捏寶寶的臉蛋

如果經常用手捏嬰兒臉蛋,可能會捏壞嘴邊的神經,增加唾液的分泌量,而帶有消化酸的唾液更容易腐蝕皮膚最外角質層,產生濕疹、發炎等症狀!

五、亂捏寶寶鼻樑

如果常捏孩子的鼻子,會影響孩子的呼吸,損傷粘膜和血管,導致炎性反應,從而容易被細菌和病毒侵犯,導致疾病的發生。

六、一直逗寶寶笑

逗小孩子一直笑,稍不注意,會造成瞬間窒息、缺氧,引起暫時性腦缺血,有損腦功能,還會養成口吃、痴笑等不良習慣,過分張口甚至會引起下頜關節脫臼。

七、嚇唬寶寶

「你媽不要你了」

「你不是親生的,是垃圾堆里撿來的」等等

寶寶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對大人說的話沒有判斷能力,會把嚇唬自己的話當真,不再信任父母,造成恐懼,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形成難以磨滅的痛苦印記。

八、強迫寶寶表演

很多家長喜歡在人多的時候,讓寶寶表演自己的才藝,寶寶不願意時,還要強迫,這種強迫很容易使寶寶的自尊心收到傷害,嚴重時甚至會讓孩子對社會產生恐懼。

九、喂寶寶喝酒

寶寶的肝臟代謝功能還不完善,即使一點酒,都很容易引起酒精中毒,可能出現昏迷等重症,嚴重還會影響腦部發育,無論是含酒精的飲料,還是用筷子蘸一點、舔一下都是不行的。

芽芽媽深深懂得,在現實的環境下,「熊大人」防不勝防,我們沒有辦法給孩子創造一個真空無菌的環境。但作為高情商的聰明父母,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和引導,給孩子提供更多保護。

應對法寶一:和孩子預先「場景演練」

對於大多數小孩而言,他們還沒有能力去應對大人突如其來的各種問題。

對高頻率出現的逗娃雷區,我們可以在平時和孩子的溝通中提前引導,強化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

如果有人問你,「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你可以禮貌地回答叔叔阿姨,爸爸媽媽都一樣愛我,所以我對他們的愛也是一樣的。如果他們非要讓你兩者選一個,你有權利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這樣的「場景演練」不僅能強化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也能幫助孩子掌握溝通技巧。

應對法寶二:幫助孩子巧妙化解尷尬

當孩子被逗弄時,爸媽如果當場發作,不僅顯得不夠淡定,還會錯失教孩子高情商處理問題的機會。

前段時間芽芽媽的同學會上,同學珊珊的做法就頗為讓人讚賞。

那次同學聚會,很多人都帶了孩子一起參加,免不了有人起鬨,讓孩子表演節目。見到珊珊的兒子湯圓萬般不情願的樣子,同學們開始「威逼利誘」,有的說:「來,唱首歌,叔叔給你大紅包!」有的說:「哎呀,怎麼看你像個女孩子?扭扭捏捏的。」這個時候珊珊蹲下來看著湯圓微微笑說:「湯圓,如果想唱,咱們就唱一首,如果不想唱,沒有關係,叔叔阿姨也不會生氣的。或者,我們邀請哪位叔叔先給我們唱一首?」這個時候,湯圓開心起來,跑過去拉著一個男同學說:「叔叔唱,叔叔唱。」場面一下子變得熱鬧歡快起來。

應對法寶三: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解釋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心智還沒有能發展出消化、釋放、理解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被逗弄後,很可能會一直哭,或者情緒失控。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一定不能在孩子的情緒上「雪上加霜」。

比如,有的家長會為了面子說,「別哭啦,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叔叔在和你開玩笑呢。」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可能越發糟糕。

接納孩子的情緒之餘,我們還需要給孩子一定安撫。

孩子對大人的話是有感知的,但在他們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去理解,可能會出現偏差,如果成人避而不談只會讓孩子更加失去安全感。

比如,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鄰居奶奶是開玩笑的,但這些玩笑會讓別人傷心,是不好的玩笑,我們別信它。你和弟弟都是媽媽的孩子,媽媽都愛你們。不管怎麼樣,你永遠比弟弟多了三年媽媽的愛啊。

接納孩子的小情緒,他會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陪伴,情緒也會更快地穩定下來,這時候再給孩子解釋剛剛發生的事情,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孩子也會更勇敢了。

芽芽媽最後想說

如果有人這麼逗你的寶寶,請站在你孩子這邊,跟他們當場翻臉!沒有任何人,比你的孩子更重要。

大家怎麼看待「中國式逗娃」的?歡迎留言討論呦~

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TbJmm0BMH2_cNUggi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