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林彪是《大決戰》我軍將領代表,那麼國軍代表就是杜聿明

2019-09-26     梁鵬飛

《大決戰》系列電影三部曲,敵我雙方以毛澤東、蔣介石為首的主要人物,有名有姓有台詞的角色,就多達數十名,至於那些沒有名字,但也有露臉有台詞的角色就更多了。

這麼多角色中,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雙方統帥肯定不要說。至於雙方高級將領方面,林彪應該是大家最感慨的角色,那麼國軍方面,哪一個將領最抓觀眾眼球呢?

我覺得,這肯定非杜聿明莫屬了。

杜聿明應該是《大決戰》系列電影中,除了蔣介石之外,國民黨軍出場頻率最高的高級將領。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中,他實際上算是國軍的前線負責人,這2場戰役先後開打,杜聿明也就在兩個戰場不停穿梭,執行蔣介石的命令。

在真實的歷史上,杜聿明在解放戰爭時期最初是國民黨軍搶占東北的急先鋒,從1946年起就率領包括新一軍在內的國民黨軍主力和林彪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展開了一年多的較量,互有勝負。但1948年之後,杜聿明被任命為徐州「繳總」副司令,專心中原戰場。

杜聿明在《大決戰》系列2部電影都有出場,而且都是救火隊長。他本來是徐州「繳總」副總司令,錦州告急時被蔣介石叫到東北救場,失敗告終;再回到淮海救場,終於在陳官莊兵敗被俘,結束了他不太成功的救場經歷。

其實杜聿明是個非常優秀的將領,在抗日戰爭中,他是國軍表現最突出的少壯派軍官,加上又是蔣介石嫡系,所以蔣介石非常倚重他,否則也不會連續讓他在東北、淮海2個戰場不停來回。

但蔣介石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對於自己手下將領不信任,又喜歡親自下手令指揮前線部隊,搞得真正的指揮官無所適從,所以杜聿明跟著蔣介石,註定了悲劇性的下場。

下面我們來詳細回顧一下杜聿明在大決戰中的表現。

1、上半場:臨時救場遼瀋戰役

杜聿明在《遼瀋戰役》第一次出場,是在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下。

當時林彪圍困錦州,為了解圍,蔣介石命令瀋陽廖耀湘兵團出兵西進,然後侯鏡如兵團從葫蘆島登陸往東打,東西夾擊,和林彪決戰。

但是衛立煌不同意廖耀湘西進。去瀋陽督戰的顧祝同非常生氣,質問衛立煌把蔣介石放在何地?

就在國民黨軍磨磨蹭蹭的時候,東野已經攻克了錦州。蔣介石非常憤怒,直接飛到瀋陽收拾爛攤子,他下了飛機對衛立煌沒有一點好臉色。當著衛立煌的面直接問「杜聿明還有多少時間到達瀋陽啊?」

看兩個人的神色,簡直就是形同陌路。

於是杜聿明就這樣作為救火隊長來到了瀋陽,蔣介石說「你好好研究一下東北的局勢」,衛立煌不聽話,你來干!

蔣介石當時還想著「林彪所部剛剛打完錦州,人困馬乏,要廖耀湘兵團趁機出擊,把錦州奪回來」。

杜聿明卻知道這個事兒不太好辦,畢竟衛立煌是總司令,他來明顯是架空人家。

所以電影專門安排了衛立煌手下一個參謀來解釋杜聿明的困境所在。


其實,這裡面就可以看出國民黨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將帥不和,上下失心,從最高統帥,到方面軍總司令,再到下面各個兵團司令,想法都不一樣。

我們看看杜聿明在飛機上和蔣介石面談完,下來遇到準備上飛機的衛立煌,兩個人表情都不太自然。衛立煌哼了一聲,明顯非常不滿。

但是杜聿明該乾的活還是要干啊。所以他馬上去見廖耀湘,商量下一步怎麼辦。

之前說了,蔣介石還要廖耀湘繼續西進和林彪決戰,廖耀湘的想法卻是怎麼安全撤出東北。

這可怎麼辦?

杜聿明在飛機上和蔣介石說他「勉強提出一個方案供斟酌」。

這個法子就是先讓廖耀湘往西打,同時往南邊的營口也要先占領作為立足之處。要是能夠奪回錦州固然很好,要是無法奪回錦州,就趕緊從營口下海跑路。

蔣介石也同意了。

用趙家驤的話說「杜聿明聰明絕頂,竟能想出這麼一個法子」

但壞就壞在廖耀湘執行不力,猶豫不決,老想著要從營口跑路,所以占領了彰武車站之後就梭巡不前,既不前進,也不跑路,白白耽誤了好幾天。

所以林彪打完錦州,轉過手來就準備收拾他。

衛立煌給了他一個台階下,在瀋陽外圍給他在遼河上準備了幾座浮橋,讓他回瀋陽。

廖耀湘於是又想回瀋陽。

這真是神操作。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最怕他這種朝三暮四。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林彪於是趁機將廖耀湘團團圍住,吃掉了國民黨軍在東北最大的機動兵團。

杜聿明在飛機上看著廖兵團就這樣完蛋,標誌著他東北救火徹底失敗。

2、下半場:淮海戰場最終被俘

結束了東北戰場不太順利的救火之旅。杜聿明還是回到徐州繼續老本行。

由於東北失利,蔣介石決定要在徐州中原戰場和我軍進行最後決戰,妄圖扭轉局勢。

他所能依靠的將領,還是杜聿明。

所以杜聿明一出場就給徐州各兵團司令開會。

當時淮海戰役的形勢是,徐州要求黃百韜兵團從連雲港撤出,靠近徐州,在路上被粟裕部突然襲擊,並被圍困。

杜聿明提出先不管被包圍的黃百韜,而是集中優勢兵力,先向西擊破我實力較弱的中野劉鄧部。



但是這個方案想法很好,卻不切實際。

因為國民黨重裝兵團,行動遲緩,而且一路上情報都被我軍掌握,國軍想要抓住我軍主力,真是比登天還難。所以這個方案被顧祝同否定了。

但也有人認為如果按照杜聿明方案執行,或不會敗得如此之快,至少可以在中原戰場糾纏一時。

杜聿明只好說,那就把全部兵力集中在徐州一側,抱團但求自保。

然而就在黃維兵團從華中地區調集過來的途中,劉伯承率領中野搶占了宿縣,隔開了黃維兵團靠過來的路線,於是黃維兵團也被重重包圍了。

淮海戰役演變成了遼瀋戰役的局面。國民黨徐州的3個重兵集團,被分割包圍成了3塊。分別是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在徐州的杜聿明邱清泉、孫元良主力兵團。

面對這個局面,杜聿明頭腦清醒,再次勸蔣介石放棄黃維兵團,能把徐州的3個兵團撤退到南京附近,就算是不錯結果了。正如他在東北建議撤出廖耀湘兵團一樣。



杜聿明本來不願意放棄徐州,因為國民黨重裝兵團,脫離堅固城防,在野地上很容易被解放軍分割包圍,這是有很多前車之鑑的。

是蔣介石非要讓他把剩下的幾個兵團帶出來。所以杜聿明只好執行,但是再三強調,既然要放棄徐州就不可戀戰,要堅決回撤;要不然就不要放棄徐州,背靠徐州和我軍決戰。

蔣介石同意了。

然而杜聿明剛剛從徐州撤出來,蔣介石就改變了主意,派飛機空投手令要杜聿明去解救黃維兵團。

杜聿明之前在東北戰場,就是因為廖耀湘三心二意,在黑山大虎山一帶猶豫不決,最終被林彪包圍殲滅。要知道戰場上的形勢,戰機稍縱即逝,既然下定了決心就要堅決執行,這樣反反覆復,最終會害了自己。

杜聿明剛剛決心往西突圍,蔣介石就來這麼一出,杜聿明知道完了,哀莫大於心死,對於蔣介石這種每到關鍵時刻就插手指揮的壞習慣,他只能恨自己跟錯了對象。


結果,杜聿明集團就這樣從西又往東,在靠近黃維兵團的路上,於陳官莊一帶被解放軍團團圍住。

大家看,這是淮海戰役示意圖。杜聿明被圍困的陳官莊,和黃維被包圍的雙堆集,都是2個小小的村莊,兩地相隔僅僅幾十公里。國民黨徐州剿總的2大重兵集團就這樣被包圍了。

時指冬日,大雪紛飛,國民黨重兵集團被困野外,沒有補給,士兵們連飯都吃不飽,還怎麼打仗?

被困多日,士氣低落,被徹底消滅只是時間問題。

這個時候蔣介石派飛機,說要接杜聿明出去。



杜聿明沒有同意。



其實他當然也想過一走了之。

但是一來蔣介石只有口頭命令,沒有手令,也只是做個樣子,不如就隨著國民黨軍這最後重裝集團葬身戰場吧;二來下面邱清泉等將領看著呢,你司令官跑了,當我們兄弟們為何物?



杜聿明算是幸運的,他畢竟沒有像邱清泉和黃百韜那樣在戰場被擊斃。

《淮海戰役》中沒有杜聿明被俘鏡頭,但歷史上這個瞬間被留下了影像。


3、杜聿明的餘生總算不錯

杜聿明被俘之後,和其他國民黨高級將領一樣,都被關在功德林戰俘營改造。曾經他的老部下黃維等人也和他在這裡團聚了,邱清泉等人則在戰場被擊斃,孫元良則僥倖逃走,後來跟著蔣介石敗退台灣(著名演員秦漢就是孫元良的兒子)。

杜聿明在改造過程中,人民政府給他治好了多年的胃病等頑疾,共和國建國之後各項建設日新月異,加上在朝鮮戰場上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這些都讓杜聿明對新中國改變了態度,他也全心配合改造,1959年即成為第一批被特赦人員。

後來杜聿明成為人民政協委員,寫寫回憶錄。

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嫁給了著名科學家楊振寧。1971年楊振寧回國,專門拜訪了杜聿明。有這樣一個全球著名的科學家女婿,杜聿明晚年的日子更加不錯。

1981年杜聿明因病逝世,總的來說,他的餘生相當不錯了。

回顧杜聿明的一生,從他在解放戰爭的悲慘經歷,到建國之後相對不錯的晚年生活。從一個國民黨軍敗軍之將,戰俘,變成了人民的一員,親眼見證了祖國的逐漸強盛,真的是世事變幻,滄海桑田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QqBgG0BMH2_cNUgWJ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