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政局變動,與其淵源最深的中亞地區會否受到影響?

2020-01-17     絲路新觀察

當地時間1月15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宣布俄政府全體辭職。隨後,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接受辭職,但要求梅德韋傑夫及內閣看守政府繼續履職,直至組建新政府。


普京與梅德韋傑夫。圖片來源:俄羅斯總統網站


據美媒《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三在其網站發布的2019年世界強國榜單,俄羅斯位列第二。可想而知,這樣一個強國的政局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動」,可說是在全球引起了颶風般的效應。

政局的變動自然會影響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向來被俄羅斯視為「後院」的中亞地區。

俄羅斯將中亞地區視為自己的地緣政治空間,與中亞各國都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目前俄羅斯與中亞五國之間簽訂了890多項雙邊條約和政府間協定。俄羅斯是中亞地區最大的投資者,與中亞國家的年貿易額約為350億美元。1993年起,俄羅斯開始實行「近鄰」政策,主要為了限制美國和土耳其在中亞及外高加索的影響力。1995年,俄羅斯頒布了對獨立國協國家戰略方針。俄羅斯認為,獨立國協集中了俄羅斯在經濟、國防和安全領域的重要利益,正因與獨立國協國家的特殊關係,俄羅斯被視為世界政治和經濟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安全是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首要利益。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是俄羅斯主導的區域性的安全組織,目前成員有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亞美尼亞。1992年5月15日,六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塔什干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CST),2002年,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立,該組織的性質屬於軍事同盟,目標是抵制威脅、保護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中亞地區是集安組織的防務重點,成員國共同組建了中亞快速反應部隊,每年都會進行大規模演習。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經濟合作方面,1995年,白俄羅斯、哈薩克和俄羅斯簽署了關稅同盟協定,旨在消除經濟互動的障礙,確保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吉爾吉斯和塔吉克隨後也加入了該協定。2000年10月,為了有效促進關稅同盟和共同經濟空間的形成,協調成員國融入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體系,俄、白、哈、吉、塔五國簽署條約,建立了歐亞經濟共同體。2015年,歐亞經濟共同體升級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包括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和亞美尼亞。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的來說,蘇聯解體使中亞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地緣政治真空。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外交受到了財政資源匱乏、經濟危機、內部問題(社會問題、車臣戰爭等等)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嚴重限制。90年代中後期,俄羅斯當局注意到社會思想觀念的重大變化,試圖改變原有外交政策,「多極化」成為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概念基礎,中亞地區的重要性顯著增加。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鑒於俄羅斯國內恐怖主義活動的增加以及高加索地區軍事衝突升級,俄羅斯開始重視中亞的穩定與安全。然而,俄羅斯對發展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缺乏重視。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普京從第一任總統任期開始就在嘗試整合和建立新的一體化機制,加強了與中亞各國在軍事領域和安全問題上的合作,並在能源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俄羅斯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油氣資源的開採和運輸活動中,期望將中亞的能源轉移到國際市場。中亞對於俄羅斯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無論是獨立國協、集安組織或是歐亞經濟聯盟,中亞國家都是俄羅斯的重點合作對象。哈薩克是俄羅斯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兩國在經濟和安全問題上嚴重依賴俄羅斯。而烏茲別克退出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土庫曼採取的「積極中立」立場使其在某種程度上與俄羅斯疏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俄羅斯一直視中亞為自己的「後院」,對包括土耳其在內的其他外部力量介入中亞地區事務十分敏感。土耳其試圖在中亞地區發揮領導作用的願望激起了俄羅斯領導層的不滿。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即使蘇聯不復存在,後蘇聯空間仍然處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之內。進入21世紀,土耳其的中亞政策發生變化。儘管土耳其繼續加強與中亞各國的經濟、文化和外交聯繫,但是做法更加溫和,避免了與俄羅斯在該地區進行直接對抗,俄羅斯同時也加強了在中亞地區的存在。儘管土耳其沒有放棄在中亞地區的滲透,但土耳其與中亞國家的貿易總額和投資額有限,與俄羅斯、中國、美國等其他參與者無法相比。目前俄羅斯和土耳其在中亞地區仍有競爭關係,但對於雙邊關係的影響相比90年代已然大幅減少。


距離梅德韋傑夫提出俄政府全體辭職還不到24小時,中亞各國會做出什麼反應還未對外公布,本公眾號會持續關注相關動態,爭取第一時間為您報道最新消息!


來源:新京報、環球時報、自媒體號「輿圖之中亞」

作者:陳羽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QCLs28BUQOea5Ow2I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