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傳統節日之一。但提起中元節,卻有很多人不清楚它的意義,將中元節、清明節和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那麼中元節到底是不是「鬼節」呢?它又有什麼來歷和意義?今天小編就為你一一解答。
不是「鬼節」,因為真的不恐怖!
儘管我們在小時候一定聽過這樣的叮囑:「中元節」是「鬼節」,惡鬼都會從地府中放出來,你不要出去亂跑,會被「鬼」帶走哦。但其實自古以來,中元節都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
夏仁虎先生曾在《蓮花燈》詩下這樣描寫過中元節的情景:「中元夕,里巷小兒結隊,持蓮燈以嬉。齊歌曰:蓮花燈,蓮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這樣充滿歡聲笑語的節日,怎麼能和恐怖的「鬼節」聯繫在一起呢?
不同「清明」,其實它是「孝親節」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傳統節日的傳承,但中元節卻一直飽受「冷落」。這是因為人們普遍把中元節當做追思逝者的節日,認為已經有了清明節,何必還要重複加一個中元節?其實,中元節在古代被稱作「孝親節」,它與清明節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
在以農耕經濟為主導的歷史文化下,古人們萌生哲思,覺得果實的成熟得益於種子的恩惠。那麼同樣的,人類的發展也是得益於祖先的庇佑。果實對種子,後人對先人,都該是存有一份感恩之情,於是中元節應運而生,它代表著後人對先人感念之情。
中元孝親,孝道文化是核心
古時每逢中元節,家中一定會備有酒菜、紙錢來祭祀逝者先賢。這既源於人們對先人的懷念,也反應了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也是人們情感的載體。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善心、愛心和良知的體現,無論是對逝去的先賢,還是家中尚在的長輩,都要有孝有敬,這才是中元節的現實意義。
網上祭祀,中元現在這樣過
儘管中元節有了「正名」,但對逝者先賢的祭奠仍飽受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距離太遠,祭拜不便……如果你有這些顧慮,不如來祭祀文化進行網絡祭祀吧。為你思念的親人建立一個網絡墓園,不論是中元節還是平日裡,都可以在祭祀網頁上點擊滑鼠為親友獻花、上香、點燭、獻供品,還可以點歌、行跪拜禮……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傳承了孝道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P1SO3QBd8y1i3sJNj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