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旅行的時候,去了一次惱包村。
你沒有聽錯,就是這三個字:惱包村。這名字,是不是有點迷糊?「惱包」一詞源自蒙古語「敖包」的音譯,意思為「石頭堆積的小山」,是蒙古民族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
「青山水鎮、魅力惱包」,這個特色旅遊小鎮,是內蒙古呼和浩特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走在村裡,小橋流水、亭台樓閣,你會完全忘記身處塞外。
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唯美的江南園林風光,一個經過改造的村莊,成了人們觀光旅遊、休閒度假之地。
這個村莊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由當時來此地墾荒謀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居形成的村落,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經過一系列的改造,曾經破舊不堪的惱包村已經消失,如今大力打造鄉村旅遊產業,集合了地方美食,特色民宿等各種功能,據說夜晚惱包村,熱鬧非凡。
這個村莊不簡單,還先後榮獲「呼和浩特市鄉村旅遊示範村」、「自治區文明村鎮」、「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森林鄉村」等榮譽稱號。
惱包村隸屬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全村總人口3000多人,由蒙、漢、維、滿、回五個民族組成。
漫步在美食街,這古色古香的建築,哪像是在逛一個村莊啊,感覺走在一個古鎮的街道上。這裡集合了很多的小吃,可以開啟逛吃逛吃的小火車模式。
惱包村大食堂,多氣派。
商業街,養老院,文體活動中心,兒童遊樂場,文化大院,民俗展覽館...你能想到的,這裡幾乎都有,而且都是免費對遊客開放的。
在這裡,你也可以了解蒙晉文化的融合。當年來自山西「走西口」的群眾,是怎樣在這裡安頓下來,帶來了一系列的變遷。
假山、湖泊、湖心島、涼亭、瀑布、小橋流水、雕塑、四合院、古建築、音樂噴泉...
讓你真的不敢相信這裡竟然是農村。
這湖裡,居然養了這麼多黑天鵝。
但是那天的惱包村,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偶遇的一個老爺爺。
這個老爺爺名叫王栓明,今年已經64歲。樸素的襯衫,蒼白的頭髮,憨厚的笑著。他的身邊,是他工作用的三輪車。他是在惱包村裡收廢舊物品的。
地上擺滿了一些書法作品。一問,原來是王爺爺自己書寫然後在村子裡售賣的。連裝裱150元一副,他說,光裝裱費就花了80多元。
和王爺爺聊天,他說他在收廢品的間隙,開始練習書法。練了一年多了,生活找到了寄託。
有時候收廢品忙,但空下來每天都會練幾筆。也沒有人教,一開始都是臨摹,後來慢慢的自創了這種字體。
在村子裡賣字畫,並不是為了掙錢,只是覺得自己的作品被別人喜歡和肯定,心裡就十分的快樂。
王爺爺在陽光下,開心的向我們展示他的書法作品。
臨走的時候,和王爺爺拍了張合影,心裡十分感嘆。一個依靠收廢品生活的老爺爺,堅持著自己的愛好,精神生活如此富足。
64歲又何妨?!真的想去做一件事,80歲都不晚。
那天還去參觀了惱包村的一個四合院的民宿,大開眼界。
這個民宿的住宿費是9999元一晚,大約有九個房間,最多可同時入住20多個遊客,有一個漂亮的院子,霸氣側漏。
這豪華程度,哪像是民宿,哪像是農村啊!
這是一間起居室,這雕梁畫柱,金碧輝煌的,非常氣派。
還有傳統的炕,可以飲茶,可以休憩。
惱包村,依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鄉村。
如果你去呼和浩特,也可以去感受下。如果你偶遇王老爺爺,可以買一副他的書法作品鼓勵一下。
歡迎關注江南小女子-若有所思CS,一路分享旅途點滴。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MlCLnQBURTf-Dn53h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