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為什麼會說「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

2021-01-10     枕貓

原標題:馬克思為什麼會說「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

馬克思

共產主義先驅馬克思在他的《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討論了關於工人階級貧困的根源問題。

在他看來,工人階級貧困的來源其實是資本家們對於剩餘價值的剝削。

他甚至強調:資本主義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而在他的理論中,認為私有制是勞動異化的主要根源,並且因此而導致社會分工和階層的相對固化,於是工人階級就因此而貧困。

同時在他的《僱傭勞動和資本》中,馬克思闡明了勞動與生產關係之間的固化造成了勞動者的努力工作是製造其貧困的主要原因。說白了就是當勞動者在辛苦工作的時候,資本家們正以這種辛苦和努力榨取勞動者身上的剩餘價值。

而將這個話題引申出來之後,我們會發現馬克思所討論的問題是:如果社會的進步是資本家們創造的,那麼作為勞動者的我們卻貧困得無法享受社會進步給我們帶來的富足。

《僱傭勞動和資本》

資本家與勞動者和剩餘價值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資本家和勞動者本身都是生產者的概念。也就是說作為經濟學當中的與市場相對的概念,生產者中的兩個元素本來是一體的。傳統經濟學中對生產者和勞動者也有所區分,但基於對利潤最大化的理想假設。資本家本身就應該利用勞動者的勞動而獲得更多的價值,才能讓兩者都變得更好。

然而馬克思所討論的資本家並不是在經濟學中定義的生產者。因為在無產主義世界觀當中,勞動者和生產者本身就不是僱傭關係,反而被看作是一種對立關係。這是因為以前那個純粹資本主義的時代中,資本家對勞動者的態度就是以剝削勞動者所產生的基本價值以外的剩餘價值而存在的。

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勞動者的基本價值是提供勞動獲得收入,資本家的基本價值是提供資本獲得利潤。而資本家想要得到更多利潤的時候,就必須在自己的單純的資本利潤之下來榨取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當然榨取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拿現代社會當中的事情來舉例,比如在很多公司當中都會出現,老闆在員工休息的時間要求員工處理公司當中的事務。

職場PUA

還有在職場當中出現了非常多的職場PUA,甚至會出現超出員工本身可承受範圍的潛規則。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的當下,我們要不要思考:「是不是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這個話題。我們完全可以從源頭來推導這樣的一個觀點,

再舉個例子。有個果園種了十棵果樹,裡面有眾多的勞動者,也就是我們。那麼僱傭我們來果園當中進行勞動的人理所應當是果園主,也就是資本家。而果園主在我們勞動之後,需要在市場上將果園生產出來的水果賣出去。

然後支付我們的勞動收入,同時給下一個收穫季節準備材料(農藥、採摘設備等)。這之中其實並沒有剩餘價值剝削,因為良性僱傭關係的前提是合作,資本家擁有資本想要擴大資本,而勞動者希望通過勞動從資本家手中賺取生活所需。

但如果果園擴大了,每一個勞動者的工作量增加了,收入卻沒有提升。產量上升的同時,資本家的利潤也增加了,按勞付酬的平衡格局被破壞掉了。那麼資本家所賺取的利潤中就擁有勞動者所多付出的勞動換取的剩餘價值。

當然更極端地說,不僅果園擴大了,同時資本家還提出了更高的勞動要求。它還可以提高資本家的利潤,使剩餘價值成為多勞動的一部分和更有質量的勞動成本。於是勞動成本越高質量,社會其實反應出的就是越進步,但勞動者的收入卻被資本家剝奪得越多。

勞動者

社會進步的源頭

在人類社會當中,無關乎種族、國家、地域、政治制度等條件。判斷其進步的標準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當中付出勞動和資本的人是否都變得比過去更好。這也是交易所產生的優勢所在。如果將勞動定一個價格來進行交易的時候,往往對於單純的勞動者是不夠公平的。

公平的交易是等價兌換,但勞動是無法直接體現價值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手機的生產到銷售需要五個環節來逐步進行。

首先資本家出具資本,後提出要生產手機;然後僱傭設計者來進行產品設計;產品設計出來之後,需要讓工人將設計實現;設計實現了之後,還要有一個銷售人員將手機賣給用戶;而用戶其實也可能是這一環節當中的任何一個被僱傭的人。

這就意味著,當資本驅動一個產品被用戶購買的時候,其中所有的環節都是希望用戶能夠付出自己的勞動價值來給資本提供更大的利潤。

勞動價值

而這種循環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重要源頭,因為資本往往會追逐市場驅動方向。而市場驅動方向其實就是勞動者們付出勞動之後所想要交易的方向。說得簡單一點,一切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都會被我們用更高的價格購買到自己手中。而資本在這之中無形地被擴大了,資本家們也因此陡然而富。

這或許是對馬克思所理解的社會進步,最為極端的闡述。但這之中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按照理想的資本家和勞動者的關係,勞動者付出越大的努力來改善產品所帶來的利潤,自己也應該拿到更高的勞動報酬。

而這些勞動報酬根本不足以支付購買自己所生產的產品,他們就需要拿出更多的勞動來換取更多的報酬才能購買得起。他們如果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報酬來購買產品,那麼就說明產品並沒有因為資本的擴大而進步,產品不進步,社會也因此無法進步了。

所以,社會的進步其實源於資本對於勞動剩餘價值更劇烈的剝削。而勞動者越是被剝削,自己就會越貧困。

貧困

貧困並不來源於單純的剝削

馬克思所闡述的悖論,看上去非常合理,卻將剝削剩餘價值這件事極端化了。這也是很多資本主義者對於無產階級理論駁斥的重點。因為資本主義認為,他們付出的資本本身就是擁有價值的,而同時他們也需要為市場上的風險和產品生產當中所出現的問題負責。所以無產者的貧困其實並不光是資本的剝削。

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需要食物和水。而得到食物和水之後,則需要一個溫暖的環境來休息。當以上都擁有的時候,人就開始想要吃得更好一點,喝得更多一點,住得更舒適一點。

而這一切需要人本身自己來付出更多的勞動才能獲得。而單純的資本投資是將他人的勞動集中在一起,並使得勞動更有效率,也讓勞動者的勞動獲得更高的價值。

而馬克思正是看到了所有人都應當是那個讓自己生活變得更進步的功臣。他的思想理論始終圍繞的是大多數勞動階級展開,同時他的思想也只是針對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異化勞動、實現共產主義的基礎上。

資本主義私有制

談到這三點我們必須要明白,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一種極端的私有化,是將其他人的勞動當作給自己生活變得美好的材料來看待的私有制。異化勞動也是將勞動當作單純賺取利潤的手段。這才是貧困最根本的原因!而共產主義其實說白了,是一種人類共同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進行分工並產出更好生活的方式。

所以擺脫貧困則是共產主義最為重要的課題:如何將勞動生產中資本擴大之後,勞動者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報酬來購買更好的產品。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真正解放是消除貧困之後,人們自由全面地發展。

那麼在現代社會當中,貧困往往來源於人們對自我價值歸宿的錯位而導致的。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我國,一直在不停地實踐著消除貧困的終極方式。但很多人在勞動中產生了消極的意識,希望通過少勞動、少付出、少負責來換取更多的勞動報酬。

這並不是單純的資本剝削可以完全解釋的,更是很多人從價值歸宿上覺得,價值是讓他人代替自己勞動並獲得本應支付給他人的報酬。而這種情況所產生的貧困,才是貧困真正的根源所在。

勞動報酬

總結

正本溯源:社會的進步是依靠所有勞動者的共同付出才能得以實現的。消除貧困也需要勞動者們和資本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本身應有的價值。勞動者與資本本身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擁有更多資本之後,勞動者們就擁有更大的空間來使得社會進步,而社會進步之後,勞動者們會從資本那裡獲得更多本屬於自己的勞動價值。

「社會越進步,我們越貧困」其實本身就是一項人性考題。它關乎於世界上每一個人對於自身價值歸宿的認識,更關乎於人們如何看待資本的價值。社會進步並不是勞動者和貧困的一場博弈,更不應該是資本家們利用這場博弈榨取剩餘價值的籌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LL26nYBubk3rjNbyt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