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爆發的影響,全國上下都開啟了網課模式。高強度的使用電子設備,造成了眼睛的負擔加重,平日的問候也從「你吃了嗎?」變為「你戴眼鏡了嗎?」
不過現代人用眼過度造成近視,還可以去眼鏡店配一副近視眼鏡,但常常「挑燈夜讀」的古人近視了,應該怎麼辦呢?
沒有眼鏡,但有陽燧
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中寫道:「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這時期的人們尚且沒有近視、老花眼的概念,但早已發現了製造眼鏡所用的玻璃透鏡。
東漢王沖在《論衡》中提到了「陽燧」,是用銅或銅合金做成鏡子狀的器物,類似於凹面鏡,當用它對著太陽時,光線可以直射在凹面,並反射出來。
受此影響,古人們將製造陽燧的銅換成了水晶,使之具有放大的作用,如1947年發現的曹操宗族墓中,就發現了五枚水晶凸透鏡片,其中兩枚可以將映物放大。
眼鏡傳入,稱為靉靆
中國有明確記載的眼鏡是15世紀自西方傳入的,當時的眼鏡是兩枚連接在一起且可以摺疊放置的鏡片。眼鏡傳入後,人們將其稱為靉靆。
一來,靉靆是阿拉伯語中眼鏡(uwainat)的音譯;二來,《楚辭》中記錄的靉靆指光線昏暗之狀。
有了眼鏡昏暗之狀就能有所減輕,於是靉靆成為了眼鏡的通稱,就連日本的《倭漢三才圖會》也受此影響,稱眼鏡為靉靆。
眼鏡達人——雍正皇帝
說到眼鏡,就不得不提批諭「賜你眼鏡兩個,不知可對眼否」的眼鏡達人雍正皇帝了。眾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時期,是出了名的勤勉,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堅持每日批閱大量奏摺,長此以往,他的視力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就這樣,雍正皇帝走上了「眼鏡達人」之路,從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的這段時間裡,他就擁有了多達35副的眼鏡。
據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要求造辦處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等材質的眼鏡,每樣都多做幾副,而且用料非常上乘。」
不僅如此,雍正還要求按照十二時辰來定做眼鏡,去年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如果改拍成雍正皇帝的《眼鏡十二時辰》,想必這些與時辰相對的眼鏡絕對能夠成為爆款。
清代楊米人在《都門竹枝詞》中說道:「車從熱鬧道從行,斜坐觀書不出聲。眼鏡戴來裝近視,學他名士老先生。」
近視眼鏡與名士老先生聯繫在一起,自此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直到現在,人們也常戲說戴眼鏡的人是「文化人」,但用眼還是要講究科學,避免近視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