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的心靈如陽光般燦爛
中國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凡事沒達到預期效果,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為什麼不去抱怨客觀因素,而是找自己的不足?因為如果把眼睛盯在客觀因素上,人就不再對自己有所要求,就失去了提升自己實力的動力和機會。
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畢竟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能夠做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德行,有了觀照自己的這個德行做前提,才能採取提升實力的行動。
1
單親的父母更容易產生更多的抱怨心理,絕大多數單親父母都是對生活不滿、對對方不滿才選擇離婚的,這個不滿就是抱怨,所以單親父母自己首先要調整好心態,自己首先不抱怨才能教會孩子不抱怨。
不抱怨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當孩子蹣跚學步,不小心把頭磕到了門上,家長會說:「寶寶不哭,都是這個破門,把寶寶磕疼了。」當孩子被椅子絆倒了,家長會一邊打椅子一邊說:「這個破椅子,看你還絆寶寶不!」諸如此類,我們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這就是孩子最初的啟蒙教育,我們在告訴他:你磕碰了不是你的錯,是身邊人、事、物的錯。
孩子逐漸習慣了抱怨客觀條件,而不去反省是不是自己不夠小心謹慎?是不是自己的觀察力判斷力不夠?是不是自己沒有考慮到我要避開前面的危險?是不是自己沒有在乎他人的感受?是不是我對他人的關愛不夠?是不是我的能力還需要提升?……
2
小娜在這個時候總是這樣告訴孩子:「天天,你磕到椅子上腿疼了,那你想沒想過椅子被你絆倒了它也很疼呢?」孩子點頭,小娜:「那我們把椅子扶起來,給它揉揉好不好?」這時天天忘記了自己的疼,用小手輕輕地揉了揉椅子,小娜:「以後天天走路要小心,不能讓椅子疼,也不能讓自己受傷,因為天天受傷疼痛的時候,媽媽就會心疼,椅子摔疼了,椅子的媽媽也會心疼,你願意讓媽媽心疼嗎?」天天:「不願意。」小娜:「那就要記得以後走路、做事,幹什麼都要小心謹慎,記住了嗎?」天天:「嗯!」
3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就是說,如意只是偶爾,不如意是生活的常態。我們應該做的是:當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你還依然愛著它。
當身有殘疾的崔萬志一次一次地遭受打擊,他想到的是父親對他說的話:「抱怨沒有用,一切靠自己。」我改變不了現實,我就改變我自己,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不再難過,面對生活的殘酷,我選擇勇往直前,只要有夢想,就一定有希望。
有人問成功的崔萬志如果再也沒辦法成功,再也不能感召一些團隊你該怎麼辦?他說我就想成為我的老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平凡的父親去感召我的孩子。
他給兒子的三個錦囊是:
第一,要學會「讓」。當「讓」成為自然的時候,你的骨子裡就有了謙讓之心,助人之心。謙讓之心會讓你變成一個有魅力有涵養的人;助人之心,會讓你得到更多的快樂與滿足。
第二,學會「愛」。愛不是占有,不是索取,不是慾望,你占有的越多,你索取的越多,你會越痛苦。當你愛得忘記回報的時候,你就懂得什麼叫愛了。
第三,學會「相信人」。不要害怕被欺騙,如果他真的在騙我,說明他的生活沒有他表現得那麼糟,我應該為他感到高興。我們要選擇相信,相信人,相信美好,那麼你的身上就有無限的可能和無限的正能量。
也許這些不能給我們帶來名、利、地位那些所謂的成功,但是它一定會讓你心裡感到無比的喜悅、快樂和滿足,做一個好人,比做一個成功的人,重要得多得多得多!
是什麼讓從小殘疾的崔萬志心裡充滿了陽光,是父親正確的愛和教誨。同樣,崔萬志把正確的愛和教誨傳給了他的孩子。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長自身要首先做到,這時的教誨才是有力量有能量的,孩子才能夠充分接收並傳承下去。
4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盡的,如果家長本身沒做到,總是要求孩子,時間長了孩子會懷疑,達不到效果。當然人非聖賢,埋怨客觀條件的心時不時就會冒出來,不是遇到每一件事都能第一時間找自己的原因,但是我們要時常提起這顆心,及時把心放到觀照自己身上。
教育孩子,其實教育的是家長自己。抱怨沒有用,一切靠自己!選擇抱怨,我們內心充滿痛苦、黑暗和絕望;選擇感恩,我們的世界就充滿著陽光、希望和愛!
—END—
作 者:學君子/審 核:踏莎行/編 輯:佚 名
來源:撫順市傳統文化研究(ID:fssctwhjyxx22299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FonwXIBiuFnsJQV8i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