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品牌賺錢,那就把廣告搞得多樣化

2019-09-29     快公司雜誌中文版

德勤旗下廣告公司的新研究發現,廣告中的性別和種族代表性與股價和公眾認知的增長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Oleksandr Pidvalnyi/Pexels圖片素材庫]

努力確保廣告的包容性、多樣性和代表性是所有品牌的義務,這點自是不必說。

過去10年來,進步是有的,但廣告商也常把包容性視為一個可以打勾的選項:

√ 女性

圖片來源:http://pureella.com

√ 有色人種

圖片來源:Sociological Images

然而,這類廣告作品卻沒能把他/她們刻畫成真實立體的人類。

德勤(Deloitte)旗下廣告機構Heat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懂得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品牌,其公眾認知度和股價都得到了提升。Heat戰略主管瑪吉·格羅斯(Maggie Gross)表示:「我們開展這項研究,試圖證明廣告中的多樣性實際上是有商業意義的,」目標是將許多公司創造多元化廣告的願望與其業績壓力聯繫起來。

這項名為「Heat Test」的研究選取了來自8個行業的前200名媒體消費大戶,調查了其中50個品牌的廣告,最終匯總出了17,000多個數據點。隨後,該機構諮詢了杜克大學人類學教授威廉·奧巴爾博士(Dr. William O』Barr)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廣告教授凱文·托馬斯博士(Dr. Kevin Thomas),了解廣告中的多樣性應該是怎樣的。

兩位專家列舉了一些重要指標,比如讓少數群體扮演主角(有台詞的角色,而不是背景群演)、表現多元化角色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買漢堡的消費者,而不是賣漢堡的服務員)以及與傳統刻板角色形成鮮明對比(家庭型女性對比事業型女性)

研究人員發現,94%的品牌廣告至少有過一次讓女性在廣告中扮演主角的做法,其中57%的女性處於強勢地位,但即便如此,其中一半的角色仍然具有刻板的女性特徵,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母親、投身家庭的妻子或以男性為中心的女孩。

此外,92%的品牌至少有過一次讓有色人種擔任主角的經歷,但其中僅15%具有文化多樣性。

真正失敗的地方在於性少數群體和殘疾人的代表性。包含性少數角色的廣告不到1%。而儘管美國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某種殘疾,但出現殘疾角色的廣告也不到1%。

圖片來源:coloribus.com

研究還發現,90%的廣告沒有出現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

部分數據與南加州大學的一項調查結果一致。本月早些時候,南加州大學就電影中的多樣性和代表性問題展開研究,發現在2018年票房收入最高的100部電影中,只有不到2%的銀幕角色患有殘疾,而性少數角色僅占有台詞角色的1.3%。

Heat的研究人員查看了各個品牌過去7個季度的股票增長情況以及品牌指數得分,以了解相應的廣告如何影響公眾看法以及企業利潤。結果顯示,研究中得分最高的品牌在過去兩年內股價平均上漲44%,相比得分較低的品牌,其品牌指數得分上漲的可能性要高出83%。

格羅斯表示,他們不打算點名具體的品牌,但品牌營銷人員和廣告公司的創意人員應該反思自己的做法,包括調整創意簡報形式以及編寫廣告劇本和制定選角建議的方式,以便跟蹤和衡量整個過程。

「不是光保證廣告里有一名女性或有色人種,然後在方框里打個勾就行了。」格羅斯說,「你要意識到,這些人是複雜的、有血有肉的人類。問題不是你應不應該這麼做,而是不這麼做的後果,你是否承擔得起。」

文 | 快公司編輯部

翻譯| 李美玉

編輯 | Irene

圖片 | 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BwEi20BMH2_cNUgE-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