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美學實驗」

2021-05-21     三聲

原標題:抖音的「美學實驗」

抖音為大眾共創生活美學提供了新工具,用戶在抖音內通過影像創作表達自我,共同構建了新的生活美學系統。

作者|陸娜

用丙烯顏料臨摹大自然的局部畫面並繪遍全身,選定合適角度站入背景,轉眼間人就會仿佛「隱形人」一般消失,完美地融入自然環境。@隱形人·王亮在抖音進行了一系列這樣的人體彩繪創作,並累積收穫超800萬點贊。

5月12日,他和@大提琴吳臨風一同作為抖音內的藝術創作者代表,出席了由抖音、北影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舉辦的「短視頻、直播與生活美學」論壇,分享了自己在抖音的創作動機與體悟。有關大眾生活美學的一份重磅研究報告也在論壇正式發布。

圖為抖音藝術創作者@大提琴吳臨風 在「短視頻、直播與生活美學」論壇

除了這兩位創作者外,抖音內還有許多記錄生活美學的影像故事。抖音為大眾共創生活美學提供了新工具,所以無論是藝術家下場分享生活日常,還是擁有藝術夢想的普通人的練習與表演,甚至是用戶對樸素生活中對於美的覺知,都在抖音內共同構建了新的生活美學系統。

正如抖音的slogan「記錄美好生活」,抖音上的影像作品也形成了美好生活的群像。大眾有了構建美好生活新空間的需求,各界也在不斷支持培養高層次的審美情趣。這一切成立的前置條件,是社會發展和物質生活不斷被滿足之下大眾的內容消費升級。

「如果我們的社區、院校、城市處處都透露著美,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會明顯提升。短視頻平台正好提供了一個讓大家發現、記錄美的工具,服務了健康美好生活氛圍的形成。」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鬍智鋒說道。

01|生活美學新工具

國家統計局1月18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如期實現。隨著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人們追求高品質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發強烈,對內容消費也有了升級需求。

相較於傳統內容,短視頻與直播更加注重於觀眾的主體體驗與內容訴求,也更加鼓勵大眾主動參與視頻內容的創作,而在過程中,用戶對於多元藝術文化也有了更高的接受度。基於這些鮮明的特色與優勢,短視頻與直播已然成為了推新大眾文娛,提升、建構大眾審美素養,建構生活美學的理想內容載體與藝術空間。

而抖音作為日活超過6億的平台,其內容生態愈發豐富,抖音內包括藝術領域在內的生活美學記錄視頻數量也逐步攀升。其「記錄美好生活」的理念,不僅有助於健康美好氛圍的形成,也提升了大眾生活幸福感。

豐富多元的文化藝術交流氛圍離不開抖音早期的支持和投入。早在2019年,抖音的藝術內容消費就初具規模,當年8月,抖音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發起了"DOU 藝計劃",持續與專業的藝術機構、院校合作,邀請他們為抖音指出審美方向,同時雙方聯合多元藝術實踐。

例如去年10月底,抖音和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DOU藝計劃-美在劍川"活動,由6位抖音上的央美藝術家,深入雲南山區,與當地15名小學生進行為期4天的互動教學後,孩子們在家鄉山野里創作了51幅畫,並現場成展。活動期間,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力用他的抖音帳號全程直播孩子們的作畫過程。

再比如今年4月5日,今日美術館為其「遇見浮世·博覽江戶——江戶時代浮世繪原版珍藏展」開放了「抖音專場」,邀請藝術家與創作者通過視頻、直播,帶著無法到場參觀但對浮世繪感興趣的用戶一起逛展。

大眾通過抖音欣賞藝術、交流藝術的趨勢已形成。而短視頻、直播平台的出現降低了影像內容創作的門檻,使得大眾不再僅僅滿足於高品質內容的消費,也加入了內容創作的大潮。

自上線起,抖音就一直在倡導、支持用戶通過影像創作表達自我主動參與創作,記錄生活中點滴平凡而細碎的美好。如今,抖音上僅粉絲過萬的藝術創作者就超過20萬名,而生活之美不獨屬於藝術館和舞台,抖音為創造生活美學提供了新工具,超過6億用戶,都在這裡成為美好生活新空間的構建者。

去年12月發起的#抖音藝術推廣官#評選活動中,有4.3萬名創作者通過抖音發布了原創藝術視頻,用戶通過繪畫、跳舞、唱歌、戲曲等形式表達自己對於美的理解、對美好生活的感知,一些「冷門絕學」也在抖音得到再次生長,被大眾所認知和喜愛。

其中95後@壁畫師·佳佳在抖音記錄了她壁畫創作的過程,我們得以看到一把小小的鑷子下是如何誕生了雄偉的高山和遼遠的山林,個人作品累計超4000萬贊。年過花甲的@鋼琴生產隊也在抖音分享他或深情或技巧驚人的鋼琴演奏,有用戶評論「雖然我對樂器一竅不通,但喜歡聽音樂,好的就會有人喜歡」。

在平台內,關注、點贊都是對於出於內容的認同,而用戶自發轉發和評論則進一步帶動了社區內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和氛圍。這些互動也正是集體創造當代生活美學的過程,用戶與創作者之間共同完成了審美的期待和相遇,審美需求在一次次觀看、拍攝、評論中被激發。

因此我們會發現,無論自身職業身份是什麼,藉助抖音這一生活美學新工具,人人都能參與到生活美學的創造、傳播、交流中來。

02|生活藝術化

除了主動聯動線上、線下舉辦活動,為用戶提供空間和場景進行美學交流之外,抖音還分別與武漢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發布了3份短視頻、美育相關的學術報告,旨在共同探索在藝術推廣與美育上短視頻還能做些什麼。

5月12日,一場名為「短視頻、直播與生活美學」的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不僅有專家學者的觀察與洞見也有創作者的心聲,現場還發布了學術研究成果《藝術生活影像力:短視頻、直播構建大眾生活美學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抖音作為短視頻、直播平台,降低了影像內容創作的門檻,讓原本高度專業化的影像內容創作成為大眾日常,對於藝術生活的表達、傳播也帶來了新的生產驅動力。因此抖音也在用戶心中留下了「窗戶」、「畫布」、「橋樑」的形象定位——多元生活和美學想像不斷被看見,並彼此連接。

除了垂類的藝術內容、文化內容之外,抖音也有很多其他專題性質的話題和活動,比如愛護寵物日的相關話題、全方位服務知識內容創作者的「DOU知計劃」、打造古城旅遊的「DOU Travel」等等。但有趣的是,在這些同樣重要的領域上,抖音內也出現了一些具備審美素養的創作和表達,呈現出生活藝術化的趨勢。

正如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鬍智鋒所分享的觀點:生活藝術化正在不斷上揚提升,藝術與生活的關聯和融合度也越來越深。@鋼琴生產隊等等那些年長的老人或許沒有機會到大劇場和大舞台去展示藝術才華,但是將作品上傳抖音,其他用戶會為他們對藝術的愛而感動、喝彩。

抖音用戶@大提琴吳臨風和@隱形人·王亮,當天也作為創作者代表到場論壇並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吳臨風從北京大學本碩畢業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成為大提琴老師,平時會將很多教小朋友練琴的有趣瞬間記錄下來。後來他意識到可以將內容投放到更大的平台,分享給擁有不同藝術理解、從事不同職業的陌生朋友,而抖音就是不二之選。

抖音藝術創作者@大提琴吳臨風

吳臨風認為,在抖音上觀看者的欣賞門檻和心理準備更輕量一點,動動拇指就能看下一個視頻,不會再覺得要在禮堂正襟危坐才有資格欣賞,藝術不再遙不可及。另外這些短視頻的傳播也能起到大提琴推廣的作用,會激勵更多音樂愛好者投入學習。王亮則是在疫情的衝擊下,想通過新的渠道來展示作品。而原本小眾的藝術經抖音傳播後,王亮的第一條短視頻就收穫了30萬點贊,積極的反饋激勵他持續在抖音創作至今。

而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而普遍的家居生活,經過用戶賦予想像力和寄託著情感的創造性改造,也會呈現出高度藝術化的一面。胡智鋒認為,「這是生活藝術化的一種充滿激情、浪漫和想像力的景觀,讓我們普普通通的生活場景變成了藝術化的場景」。

@菜園一隻豬會用家裡廢棄的編織袋做手提包、連衣裙,也會仿照Pink Floyd的專輯封面在家裡的牆壁上塗鴉,平實的居住場景在他的奇思妙想下衍生出35條極具藝術化的創作。@李啟航則為自己樸實的奶奶拍攝「寫真大片」,不需要精緻的妝造,僅僅是將奶奶掃地時「偶遇」的塑料袋作為道具,也能在他的鏡頭下呈現出別致的美。

抖音藝術創作者@菜園一隻豬

截至2020年12月,抖音上的藝術視頻播放量超過2.1萬億次,而在「生活藝術化」的語境之下,抖音上的所有用戶以及其上傳的影像作品,都是在共同構建大眾生活美學。

抖音幫助用戶完成生活藝術化的願景,抖音用戶,尤其是藝術創作者的分享,都進一步推進了藝術生活化和社會的美育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7OKkHkBef-y2NoC95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