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人「世紀大復合」被盼了20年,「分手」原因卻讓人心酸

2021-02-09     練瑜伽

原標題:這兩人「世紀大復合」被盼了20年,「分手」原因卻讓人心酸

宋丹丹和倪萍20年後相擁而泣的世紀大和解,上了熱搜。

也讓很多人重溫了一把「人生的百感交集」。

誰能料到,當年倪萍只因說了一句話,直接讓一直情同手足的宋丹丹,和她老死二十年不相往來,直到60歲才解開心裡的疙瘩?這中間又有怎樣的誤會?

20年前,宋丹丹與英達離婚後,朋友圈很多原本經過英達認識的朋友,也紛紛離她而去。

原本就處在脆弱敏感期,倪萍卻在一次聚會上當著很多人的面,在宋丹丹剛介紹完「倪萍姐是我最好的朋友,多年的好朋友了」後,為活躍氣氛說了句玩笑話:「我認識你嗎?」

這一下子戳痛了宋丹丹,以為好姐妹也要和自己劃清界限,不僅顏面掃地,更是徹底心涼。

在宋丹丹的眼裡,倪萍很聰明,說話很到位,但有時候的玩笑,也很刺傷人自尊。只不過倪萍自己從不覺得,總以為是玩笑,自然也覺察不到對方受到的傷。

這件事一出,更讓宋丹丹火了,覺得朋友開玩笑無底線,拿自己的痛苦當樂子。

而倪萍也委屈,作為相識於微的好姐妹,她曾陪伴宋丹丹走過春晚舞台的高光時期, 也經歷過離婚崩潰想自殺的至暗時刻。

豈能不理解自己那是句玩笑?

在節目中,心有萬般委屈的倪萍,在見到宋丹丹的一剎那就忍不住淚崩。

她拉著宋丹丹的手喃喃地說:

「我覺得要不就是你特別委屈我,要不然是我冤枉你。我覺得我們倆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但你一直就沒有理我,然後你還說我惹過你,你就要冤『死』我。」

宋丹丹也自責道:「你惹我的事,其實很小的事。」

兩個人不管如何終究解開了心中的死結,只可惜錯過的那些年華卻一去不復返。

看看身邊,古今中外,因為誤會而發生的故事少嗎?

張愛玲和潘柳黛也曾是惺惺相惜的閨蜜,卻因為一次很小的誤會,慢慢形同陌路。

據說當時張愛玲邀請潘柳黛來參加自己精心準備的聚會,她卻因為臨時有事耽擱而遲到很久。張愛玲覺得朋友沒禮貌閉門不見,潘柳黛卻認為自己突然吃了閉門羹莫名其妙。

左:潘柳黛,右:張愛玲。潘柳黛後來與蔣經國遠房侄子蔣孝忠結婚。可惜結婚剛過10年,蔣孝忠就因患腦炎離開人世。她此後一人拉扯三個孩子也蠻辛苦,81歲因糖尿病發作去世。

兩人就這樣最終演變成互撕對罵的「冤家」。

潘柳黛寫文嘲諷張愛玲和胡蘭成的事,對於張愛玲的「貴族出身」也毒舌挖苦:「因為他的祖父討的老婆是李鴻章的外孫女,她就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了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稱自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如果以之證明身世高貴,根本沒什麼道理。」

文壇巨匠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原本也是一對至交。

左:托爾斯泰,右:屠格涅夫。說起來,屠格涅夫比托爾斯泰大10歲,算大哥級別了。雖然倆人後來鬧掰了,屠格涅夫依然在臨終前給托爾斯泰寫過一封誠懇的信,稱讚他的才華。

屠格涅夫曾邀請託爾斯泰到他家聚餐、品讀他剛寫好的《父與子》。結果托爾斯泰由於旅途勞累,又喝了點酒直接睡著。這一幕被屠格涅夫撞見很不愉快。

結果沒過兩天,倆人又因為一次閒聊觀點不同,直接吵起來。屠格涅夫氣得飆髒話,事後反省覺得自己失態,給托爾斯泰道歉,信件卻又被僕人送錯地方。

沒接到屠格涅夫道歉信的托爾斯泰更加惱怒,直接要和對方決鬥。雖然最終被朋友勸說平息,兩人從此以後17年沒再聯繫。

托爾斯泰83歲 時離家出走,1個月後在阿斯坦堡車站孤獨悽慘病逝。有人說他這是出於對沙皇制度的反抗,也有人說是因為與妻子鬧矛盾憤而尋求清凈,也算是位桀驁不馴的另類老人。

都說年紀漸大的人更容易寬容、放下。可盛年時因為一腔傲氣而留下的遺憾,卻成了心中永遠的痛。

電影《贖罪》,也講述了一連串誤會引發的蝴蝶效應,直接改變了人的命運。

亭亭玉立的貴族小姐塞西莉亞,與僕人的兒子羅比互生愛慕。但礙於出身和性格,導致兩個年輕人日常相處中誤會頻生。

一天,塞西莉亞與羅比又鬧彆扭。塞西莉亞明明想親近羅比,對話中卻充滿了火藥味。

主動找話的她,為了刺激羅比,表示自己馬上可能被介紹認識一位百萬富翁。

羅比聽完直接調侃地問她,手中的花難道是為對方準備的?塞西莉亞回答了句:「不應該嗎?」

接著塞西莉亞又問起羅比想當醫生,找自己父親借錢讀書的事。

她的本意想表達的是不捨得羅比一去6年,結果自尊心強烈的羅比,卻錯以為塞西莉亞擔心他會借錢不還。

兩人在噴泉邊負氣地拉扯,把昂貴的花瓶給碰碎在水池裡。

惱怒上火的塞西莉亞直接脫掉衣服跳進水池撈,羅比卻被香艷的畫面驚呆在原地。

隨後塞西莉亞氣憤地離開。可巧,這一幕被不遠處的塞西莉亞妹妹布里奧妮看見了。

沒過多久,羅比寫了封道歉信,托布里奧妮帶給姐姐塞西莉亞,卻誤拿成了之前寫的一封充滿荷爾蒙味的情書。

同樣暗戀羅又喜歡寫劇本的布里奧妮,出於好奇偷看了信。哪想到會是這個內容。 加上之前看到姐姐濕身的一幕,直接腦補了一齣戲,誤以為羅比是好色之徒。

正巧這天夜裡,表姐蘿拉被人強暴,布里奧妮沒有給羅比任何解釋的機會,按自己的想像認定羅比無惡不作,做下偽證把他送進監獄。

因為布里奧妮的操作,羅比失去了當醫生的夢想,也失去了青梅竹馬的愛情。

為了消除自己莫須有的犯罪記錄,四年後羅比選擇應徵入伍參加二戰。 而為了能與羅比再續前緣,塞西莉亞則不惜跟家裡決裂,放棄貴族身份,當了一名護士。

遺憾的是,就當兩人重聚留下約定,在回國的前夕,羅比卻死於敗血症,塞西莉亞也在倫敦爆炸中喪生……

這個故事雖然裹挾了戰爭的殘酷,可如果能有時光機,消除當初的一系列誤會,兩人原本可能有個好的結局。

心理學有一個分支叫做「認知偏差」。

尤其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特別容易導致誤解與被誤解。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眼中對世界的理解,和真實的世界往往會因人而異、有不同程度偏差。小則稍有差池,大則一個天一個地。

導致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不少,比如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首因效應」;還比如學術上的「透明幻覺」,即那些總覺得自己沒錯、很難主動換位思考的人。

就像宋丹丹和解後總結的那句:「人在順境的時候,就會對別人的感受,考慮得少一點。」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某個周日的早晨,在紐約的地鐵內,乘客都靜靜地坐著,或看報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靜安詳的景象。

這時候突然上來一名男子與幾個小孩,孩子的喧譁吵鬧聲,破壞了整個氣氛。那名男子坐在史蒂芬·柯維的旁邊,任憑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舊無動於衷。

這種情形誰看了都會生氣,全車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滿。如果大家就這樣各自下車,相信即便沒有人找男子理論,也會留下一段不愉快乃至憤怒的記憶。

可史蒂芬·柯維最終忍無可忍對男子說:「先生,你的孩子太鬧了,可否請你管管他們?」

結果驚人的一幕發生了。

當男子聽到他的提醒,才抬起眼來,仿佛如夢初醒般輕聲說道:

「是啊,我想我是該管管他們了。他們的母親一小時前剛剛過世,我們剛從醫院出來。我手足無措,孩子們大概也一樣。」

史蒂芬·柯維想表達的是,人的思維完全可以轉換。

可試想,如果沒有他的及時發問,男子和孩子們很可能就這樣被徹底誤會。而這個讓人心生憐憫的故事,也便不會出現在史蒂芬·柯維的書里,給全世界更多人以啟發。

那麼如何去儘可能減少誤會呢?

首先別輕易作出假設,尤其當你對信息掌握並不完全的時候。

其次,對人對事多點耐心,也學會「臉皮厚」一點。千萬別在最生氣的時候說最狠的話,做最糟糕的決定。

如果發現自己誤會了對方,哪怕主動給對方一個台階下也覺得不好意思,尤其面對最在乎的朋友、家人和愛人時,更要敢於捨棄面子。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3萬多天,趁著新年辭舊迎新,千萬別再把不開心一直裝在心裡成心病。

你有過被人誤會的經歷嗎?

參考資料:

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壹心理《我們為何總被誤解?》

麥兜, 靈魂有香氣的女子(ID: lixiaoyilhyxqdnz) 簽約作者,一枚愛讀書愛影視愛旅行的萌妹紙.希望能用文字給你帶來快樂與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2LLhHcB9EJ7ZLmJc7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