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老建築

2019-08-14     你好夏都

城西寧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這座城市經過了無數次的演變。有人說,古城是一座城市童年的記憶,是寄託人們幽古思今的載體,圍繞古城形成的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區分於別的城市的個性,是這座城市的軟實力和生命力。於是,這幾年全國出現了保護古城的熱潮,許多被毀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古城逐步得以恢復,但是,已經淪為歷史塵埃的西寧古城,能否承載起人們對歷史的憑弔和對美好過去的回憶,那些殘存於高樓大廈之間的古城牆將何去何從,將被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吞沒,還是變頹廢之氣為托古幽思的城市經典?古城無古的遺憾是否會隨著人們文化意識和城市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而得到彌補?


西寧舊影

古城牆下一瞥


昔日教場街


西寧古城


古城內


古時的北門坡



那些已經不存在的老建築

典型的明清建築

文廟牌坊

西寧文廟又稱孔廟,是西寧的大廟之一,其規模宏偉,結構嚴謹,工藝高超,是一座完整而典型的明清建築群,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趙德琰先生曾在《城中區文史資料》中闡述,文廟位於府門街今城中區文化街。解放前文廟一直完好,臨街廟前中間以青磚砌成的大照壁與牆連接成封閉體,兩側面東西設兩座牌坊門。1941年間,當局為拓寬道路,將兩座牌坊門與照壁均後移三米,照壁東西兩端坐北向南豎立兩座小巧玲瓏的木質牌坊,改建後的門楣上各鑲嵌刻字匾額,東面書有「道冠古今,」西側題為「德侔天地」。

文廟第二門,建於清乾隆六年,為木結構四柱三楹三樓歇山頂巍峨高聳的大牌坊一座,高約十二米,面寬十五米。斗拱採用單翹重昂七踩斗,邊樓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各樓斗拱參差變化,靈活有序。飛檐挑出,翼角翹起,玲瓏精巧,古樸雅觀,堪稱西寧古建築的精品。據說,牌樓的四柱豎於礎石之上,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大風、地震摧搖,竟然巍然屹立至解放後,以後遭人為拆毀,令人十分惋惜。

歷經二百年風雨的

城隍廟牌坊

城隍廟牌坊在西寧古城西北側,因規模宏偉的城隍廟而得名。在耄耋老人趙青槐的記憶中,城隍廟坐北朝南,臨街正門為青磚磨砌須彌座基,三樓牌坊高低錯落,椽、枋、斗拱及吊垂都是由磚雕成,三楹半圓拱形門,中間的門比兩側高,紅漆的雙扉門扇,老人記得中間門扇上還有八十一顆泡釘及一幅銅質獸首的門環,工藝精湛。整個牌坊高約六米,寬十二米,從遠處看,莊嚴肅穆。牌樓柱洞間,有前後八根斜撐木,以石蹬襯擋,預防地震與狂風。此牌坊造型十分勻稱,彩繪絢麗悅目,經二百年風雨侵蝕與地震,榫卯結構仍然緊密如初,可見當年木匠高超的技藝。老人說,平時山門緊閉,逢初一和十五祭祀的時候香客遊人如織。牌坊1956年尚存,1958年被人為破壞。84歲的張國清老人清楚地記得,城隍廟拆除時她正坐在門口,只聽「轟」一聲響,老牌坊消失了。

西寧老城門

東門迎恩門

檐下懸匾額「天河鎖鑰」,在今東大街與花園南北街結合處的西側。

五十年代東門城樓。

西寧老城門

西門懷遠門

檐下懸兩匾額一為「懷柔遠人」,另一為「海藏咽喉」,在今西大街與長江路結合處的東側。

西寧老城門

南門迎薰門

檐下懸匾額「嵐光迎旭」,在今南大街與南關街結合處北側。

五十年代南門城樓。

西寧老城門

北門拱辰門

檐下懸匾額「澄波獻瑞」,在今北大街北側。

北門城樓。

屢被洪水衝垮的

通濟橋

南川河古橋又名「通濟橋」,位於大西門外,南川河古稱麒麟河。據《西寧府新志》記載:清雍正十年、嘉慶二十三年,光緒二年、十五年官府幾次督工修建,屢被洪水沖 。《西寧府續志》記載:光緒二十四年秋復 於水,二十五年欽差大臣闊普通武集西寧鎮、道、府、縣署及商,撥銀和募捐,興建虹形握橋,橋面兩側置護欄、吊垂,都用油漆彩畫而成,十分壯觀。橋垣東西兩端各建四柱三楹三樓小巧玲瓏木結構牌坊兩座。青海辦事大臣豫師在牌坊門楣上各有書寫鐫刻匾文:東題「豁然貫通」,西題「乃克有濟」,字形飽滿,已鮮為人知了。橋樑津渡牌樓,不僅是作為橋樑津渡的指示標誌,而且也是橋樑建築藝術裝飾,增加了橋的美觀。此橋後遭洪水沖毀,牌坊仍存,原來的彩繪多已剝落,大約於1938年至1939年當局徵集工匠,兩次修橋。四十年代初青海省政府交通處修建木樁板面鋪沙平架橋時牌樓被拆除。

此外還有如下老牌坊消失,沒有留下老照片:

百子宮牌坊

位於府門街的百子宮牌坊,在今天的文化街西口北面,這裡清代建有「百子宮」。

北斗宮牌坊

西寧古城的北斗宮有一座北斗宮牌坊。

印心寺牌坊

昔日在南大街路西建有一座規模宏偉、首屈一指的古剎印心寺,寺的建築木料採用西寧南山本山木。臨街門前建有一座大牌坊。

萬壽閣牌樓和昭公祠牌坊

萬壽閣在原南大街十字路口,距印心寺約100米左右,始建於清光緒三年,是一座大型的三層雙向過街樓。「萬壽閣」西側趙家井街東口,就是現在的下人民街東口,在光緒年間建有中型何氏貞節牌坊一座。1939年春夏之交,西寧縣政府拆遷萬壽閣到麒麟公園時,這座牌坊被一併拆除了。

位於興隆巷東段北側的昭公祠牌坊,建於清同治十一年,西寧道令巡撫劉錦堂建劉松山紀念祠,名曰昭公祠,來紀念湘軍陣亡官兵。

「清官離任留靴」的清官坊

舊時西寧城東大街小十字西側(勤學巷南口附近),跨街有清同治年間所建的一座四柱三楹三樓,斗拱疊檐,華麗壯觀,此大牌坊稱為「清官坊」。

馬公祠牌坊

馬公祠是一處單獨的古典式建築群,與香水園東側的廟庵僅一牆之隔,祭樓前砌有14級橫長磚階。原建有木結構,油漆彩繪的一座牌坊,上題匾文「世德清芬」,現已湮滅無聞了。

馬麒墳園牌坊

位於東稍門外路南(瓦窯溝以東,今西寧食品廠一帶)即馬麒墳園。據有關資料記載,大牌樓是木石結構,柱粗梁大,屬於歇山式建築,筒瓦覆頂,飛檐凌空。坊上正中鑲嵌藍面金字臥匾「甘棠永愛」,兩側分別是紅面金字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黎丹楷書。牌樓高約十三米,面寬二十一米。整體規模宏偉,工藝精湛,當屬西寧眾牌坊之冠。

那些依舊靜默在時光里的老建築

舊時的山陝會館




曾經商旅來往的

山陝會館

百年前,一群號稱海內最富的晉商聯合各地商人(尤以陝西商人為主)在推動商人彼此間的交流中走向融合,於是在商貿小鎮的西寧修建了一個用於同鄉聚會、議事言商的山陝會館。興隆巷,一個不起眼的小巷,上世紀名噪一時的「山陝會館」就建在那裡。它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會館為清代民居建築風格,沿中軸線對稱布局,大門上有于右任先生所書「山陝會館」匾額,進山門,院中設鍾、鼓二樓。後面是香廳和關帝殿。走過一處幽靜小院,北側又有一座二層樓,即「三義樓」。各殿宇方磚鋪地,金碧輝煌。

山陝會館是山陝商幫自發建立的一個民間團體,在山陝商人中起一個聯絡作用。解決山西、陝西籍人在青海行商時的住、行和來往各地的身份證明或病故安葬等事宜,同時是山陝商人的主要 「聚會」場所。到民國後期,在西寧及青海東部各縣一部分河南、河北、山東等省籍的商人和手工業者也紛紛加入山陝會館,人數達數千人。

這座古建築是當時山陝商人在此活動留下的歷史見證,由於年代久遠,保護不善,一些建築已經殘破毀損。2006年9月,市政府投資1580萬元,對其進行了修繕。如今會館院落內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但這座滄桑百年而風骨猶在的會館建築群,仍舊靜立於風雨之中,無言地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藝術魅力。

昔日南山寺

今日南山寺

梵音裊裊

南山寺

 南禪寺又名南山寺,位於鳳凰山北麓。據說北宋時鳳凰山已建有寺院,形成一定規模。清同治二年因戰亂,部分殿宇被毀,後在清光緒年間,先後集資和捐資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建成規模較大的殿宇建築群。

該寺以關帝廟為中心的建築群,是目前西寧市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本地及周邊地區漢傳佛教信徒(凈土宗派)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該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間,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千佛殿、玉佛殿、三聖殿、韋陀殿、彌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一路南側的「磚包城」 黎曉剛攝 



衰草離離

老城牆

老西寧人曾經見到的古城牆,是修建於明洪武十九年的西寧衛城,上世紀中葉被拆除。如今的「磚包城」,僅剩七一路上一段,被高樓嚴嚴實實地裹在裡面,只有穿過一個小門洞,才能一睹「磚包城」的真容:其間衰草離離,仿佛已被遺忘許久。

據一位在城牆邊居住的老人回憶,小時候曾見到有乞丐在城牆上挖窯洞居住。「那個時候,城牆的外部是寬大厚實的青磚,裡面則是土質,我們這些調皮的娃娃常常順著內城牆的土坡爬到牆上去玩。城牆上已經踩出了一條條小路,這些小路一點不陡,很容易就爬上去,不過經常爬城頭的還是尕娃們,丫頭們爬城牆會被人笑話的。」老人的回憶將記者一下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明萬曆三年(1575年)對西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共用大型條磚1245.5萬塊,石灰2.06萬石,牆基全用大型條石砌成,牆體全用條磚包鑲。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磚包城」。


斯文在茲

文廟

西寧文廟始建於明代,經清代多次擴建修葺,形成規模,是宣傳西寧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這裡你可以領略到邊陲的儒家文化。當我們漫步文化街,追古思賢,拜謁儒宗,仰望文廟大成殿古樸凝重的棟樑時,西寧六百年滄桑巨變及博大精深的漢儒文化,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香水園

改造中的香水園


繁華已遠

香水園

「以前,香水園是人們踏春的好去處。每當春暖花開,大地披上了綠裝,人們扶老攜幼走出家門。」在靳育德老師娓娓道來的回憶里,我們將時空的大門拋在身後,舊日的香水園場景仿佛呈現在眼前。那時,老虎洞前香火很旺,不少人到此求子。《北門外四月初八日會即事》就描繪了當時的盛況:柳色成陰濃古寺,歡聲笑語滿平疇。

香水園,自古以來就是西寧古城的一處勝景。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修建,那時北門外靠北城牆石崖處有泉水噴涌而出,泉水清冽甘甜,人們稱其「香水泉」。香水園正因為有其「香水泉」而得名。泉附近有古樹斜柳、芳草野花,一切顯得古拙而神韻,樸質而生動。沿牆根一帶,從西北城門坡下,相繼建有柴扉牌坊、老虎洞、四望亭、萬德巷、藥王閣等,園內四時景致相宜。

泉,是香水園的靈魂。在崖峭、城峙、泉旺、樹蔭的自然環境中,先輩們將亭台樓閣、殿堂祠舍以及洞窟、塑像、小橋流水等景觀,巧妙地融進了香水園的造景布局裡,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歷史文化的韻味。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昔日的香水園,現已變成部分單位及居民住宅。如今,老樹、殘垣和單扇木雕門,讓人絲毫感受不到香水園當年的風韻。



(來源:佛教建築、網絡;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ce2WwBJleJMoPMOW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