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突破西方技術封鎖,他"帶領"蛟龍號深潛7000米,打破世界紀錄!

北京科技大學,一所以"育強國之棟樑"為己任的高等學府。在北科大人的精神追求中,愛國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多年來,一代代北科學子積極投身國家發展的洪流中,在推動我國社會進步發展中奉獻著北科力量。北京科技大學傑出校友——"蛟龍號"現場總指揮劉峰,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他和"蛟龍號"團隊二十年如一日潛心鑽研,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由跟跑、並跑向領跑的重大跨越,為中國走向世界深海舞台中央作出北科人的貢獻。

劉峰/左

一封信成就了一名總指揮

1979年,劉峰考入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劉峰以優異成績留校執教,成為學校講師中的一員。1991年,留校五年後,劉峰的生命軌跡發生了變化——經冶金部的推薦,劉峰加入了剛剛創立的中國大洋資源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隨著對大洋工作的不斷深入,科學界越來越覺得深潛裝備是必備工具。當時國際上都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深海調查,而我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僅有幾百米。1999年,國家海洋局向科技部提出發展深海裝備建議。

劉峰/左三

2001年1月,中國大洋協會邀請國內海洋界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級專家及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科技部等有關司負責人對研發載人潛水器進行了深入探討。經過反覆論證,2002年3月,劉峰作為項目負責人與"863"計劃先進位造及自動化領域辦公室簽訂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研發合同。2002年6月,科技部批准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的立項——在當時,世界上載人深潛器的最大深度是日本創造的6527米。從此,劉峰開始了長達10年的奔波。

力邀老專家徐芑南出山

當時,西方對中國是絕對封鎖此類技術的,連到國外參觀都困難,更不用說了解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因此,只能自力更生。重壓之下,劉峰想到了一個人——徐芑南。

蛟龍號的總設計師徐芑南

徐芑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02研究所研究員。20世紀60年代,他主持創建了我國最大深海模擬試驗設備群和潛水器耐壓殼穩性試驗技術;80年代創造性地研製出多型載人潛水器和水下機器人,為我國深潛技術及載人、無人多種潛水器設計、建造、應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當時,徐老先生已經退休6年。感於劉峰的真誠,他答應出山。然而,702所沒有返聘制度,事情操作起來並不容易。求賢若渴的劉峰直接給時任702所所長的高煥秋打電話,這個舉動其實"不合規矩"——劉峰當時只是一個處長,而高煥秋是司級幹部,且兩人還不是一個單位的。但為了促成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劉峰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事實證明,劉峰的決定是正確的——在此後的幾年裡,徐芑南帶領他的團隊從畫圖紙、造模型,到總裝聯調,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將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研製出來。

屢次海試功成而歸

2009年,推遲了一年的"1000米載人潛水器海試"啟動儀式舉行,劉峰被任命為"海試現場總指揮"。50米,是劉峰最難忘的。因為一切從零開始,沒有標準、沒有先例。8月15日,50米級海試在A1區實踐,先是放不下去,排除故障後,水面與水下通信建立不起來;8月17日,"蛟龍號"再次潛不下去——過於保守,壓力不夠;8月18日,當"蛟龍號"紅色脊背露出水面,所有人都振臂歡呼——我國自主設計、集成創新的潛水器終於實現了安全下潛和上浮了。50米,跨出了中國載人深潛7000米的第一步,日後的很多標準,也都是依據50米海試中的經驗制定。

"蛟龍"號正在回收

母船"向陽紅09",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第一艘4500噸級海洋綜合調查船

2011年7月1日,經歷了內壓考驗、密封考驗、通信考驗的"蛟龍號"向著具有更大意義的5000米級海試正式出發。當到達5000海里外的海礦合同區時,天氣卻一反常態,每天6-7級颱風,海浪也高達2-3米。在等待了一周後,劉峰研判,天氣近期無法好轉,商議後果斷決定,朝礦區南邊行駛兩天,雖然海浪有所降低,但依然在作業上限。面臨關鍵抉擇。一派意見堅決要求取消。劉峰拍板,"15分鐘後下潛!"就在12點17分,中國成功下潛到了5057.541米。央視的直播,引來了雪片般的賀電。

劉峰在現場指揮部邊吃午飯邊關注"蛟龍"號下潛情況

7月29日,烏雲密布,大雨滂沱,才下午四點多,天已經漆黑一片。"蛟龍號"成功完成對多金屬結核的高清晰拍照,第四次下潛並上浮。但是,在茫茫的水面,卻是尋不見"蛟龍號"蹤影。此時,"向九"指揮螢幕前,與國家海洋局的視頻連線正開著,中央部委的領導也在等待。劉峰冷靜地動員全船人員到甲板上瞭望、開照明設備以尋找。整整1小時,工作人員終於在雲台攝像頭裡,看到了200米外波峰浪谷中時隱時現的"蛟龍號"。等到三位潛水員和科研人員出艙時,在場的人都忍不住抱頭慟哭。

"蛟龍"號5000米海試潛航員葉聰、付文韜、唐嘉陵(從左至右)

2012年6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深潛至7062米,一舉打破世界紀錄。葉聰等人在7026米的馬里亞納海溝將祝賀聲音傳到中央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再傳到天宮一號,同理,天宮一號的聲音也傳到了"向九"和"蛟龍號",實現了全體中華兒女都引以為豪的海空對話。騰飛的龍上九州攬月,深潛的龍下五洋捉鱉。中國正式成為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之後,第五個掌握極限深潛技術的國家,具備了躋身國際前沿科學研究的技術手段。從此,中國已經能夠深潛到世界上99.8%的海洋區域了

2014年,作為舉旗人的劉峰卸任"蛟龍"海試總指揮,回歸大洋協會擔任秘書長——更多的任務等待著他,更大的布局等待著他謀劃。2016年,中國正式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其出台顯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使得中國可以在各大洋領域參與海底保護工作。

2018年跨年夜,劉峰登上《留給未來的備忘錄》節目,他驕傲地說,雖然7000米的載人潛水器目前是全世界同類載人潛水器裡邊下潛最深的,但這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國家已經立項,正在研發一萬一千米的載人潛水器!過去我們難以望其項背,現在我們已經走到了深海舞台的中央。包括國際規則的制定,沒有中國人說同意,這個規則它就是通不過

今年6月,劉峰迴到母校北京科技大學做主題報告。在會上,他向在場師生分享了蛟龍號突破技術壁壘,完成由淺入深的海上試驗的故事,並將7000米深海底世界的視頻圖像呈現在大家眼前。他飽含深情地向母校和恩師表達感謝,並勉勵在場北科學子:要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站位,從服務國家發展的高度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合理規劃,樹立明確目標並為之奮鬥。

如今的中國,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並不斷以中國力量、中國標準震撼著世界。這份執著的精神也將不斷激勵北京科技大學的學子奮勇拼搏,在時代洪流中注入不竭的北科力量!

更多校園資訊,歡迎關注北京科技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北京科技大學官網、官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Qw12wBJleJMoPM9U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