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副總編輯、「我們視頻」總經理王愛軍:暖新聞一直在身邊 短視頻賦予了傳播更多可能

2019-11-22     今報三門峽

三對紅彤彤的柿子掛在冬日枝頭,映出身後「新京報」的LOGO。這是新京報16周歲之際,副總編輯、「我們視頻」總經理王愛軍發在朋友圈的一張圖,配文「一對,一對,一對,柿子也這麼痴情」。

新京報的視頻做得亦如這柿子般紅火。短視頻時代,業內盯著新京報,也盯著王愛軍的動向。20日晚至21日全天,他把時間給了家鄉河南,到訪東方今報社,並出席 「發現溫暖」2019首屆全國暖視頻大賽頒獎盛典暨「暖視頻 AI」高峰論壇作主題分享。

如何把視頻報道做得靜水深流又風生水起?短視頻的風口上怎麼做到隨風奔跑又不隨波逐流?聽聽他怎麼說。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趙丹/文 沈翔 張曉冬/圖

談暖視頻的強勢崛起:暖新聞一直都在

正值寒冬歲末,王愛軍為溫暖而來。

2019年,太多太多的爆款暖視頻數不勝數:河南民權,107歲的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無數網友感慨:「希望自己到84歲還有媽媽給糖吃。」河南鄭州,94歲「煎餅奶奶」工作到凌晨,「一輩子養活自己已停不下來!」這句話喚醒無數年輕人……其中,有很多暖視頻是今報傳媒旗下的《猛獁視頻》《小麥視頻》首發,並多次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轉載。

在應邀到東方今報社作分享時,王愛軍稱:「今報在新媒體方面,有些地方比我們做得好。」「其實溫暖的人和事以及場景一直在我們身邊,短視頻讓它的發現、挖掘和傳播成為可能。」

他認為,對於一個機構媒體來說,做暖視頻應該達到三個層次,普通的網際網路短視頻平台,他們做的是直接呈現暖視頻的內容,幾乎沒有任何加工,第二個層次,「媒體應有具備善意的行動,濟危助困,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給當事人帶去希望。」在王愛軍看來,暖視頻報道還應達到第三個層次,所有的新聞哪怕是負面新聞,也應善待當事人,提出更合理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單純一批了之。「這是媒體應該具備的責任,這個責任不是粉飾太平,躲避問題,不是遠離生活,而是當直面生活的時候,作為公共機構,應給當事人帶去希望和信心,這是新聞機構做暖新聞所應該貫穿的原則。」

談紙媒深耕短視頻:新聞內核是永恆追求

短視頻時代的到來,以圖文見長的傳統紙媒「擇良木而棲」,奮不顧身地投入視頻報道的海洋。新京報也不例外,僅僅上線三年的「我們視頻」,爆款視頻層出不窮,三年內已經拿下了千億流量。

事實上,不僅僅是新京報,包括東方今報在內的諸多傳統紙媒都在大力深耕短視頻報道領域。

對於這個現象,王愛軍很冷靜,「做短視頻報道對於紙媒來講難度很大,要轉變觀念,但傳統紙媒無論是過去講究圖文並茂,還是現在組建視頻報道團隊,「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不會改變的。」他細論,「傳統紙媒人做新聞短視頻的前提是,第一做新聞,第二按照新聞規律做新聞,講究它的新聞價值、操作規範、基本的社會導向是不會改變的。」

王愛軍曾說過一句話:「變的是生產方式的疊代,不變的是對新聞的硬核追求。」所以,傳統紙媒風行短視頻生產,在他看來「刷新的不僅僅是表達方式」,而未來,「科技的技術作用,以及社會的整體評價體系,是傳統媒體人需要接受的」。

談「我們視頻」的「打法」:培養「精英拍者」

「一直有憂患意識和自立更生的傳統」的新京報,於2016年上線「我們視頻」。3年過去,它交出了日均生產百條、爆款視頻無數、拿下千億流量的成績。

很多人納悶,為什麼國內外發生熱點,新京報總能迅速拿出視頻報道?除了及時派駐自己的記者到現場,以及跟公安、武警、消防、海事、邊檢這些單位建立很好的聯繫,新京報建立「精英拍者」隊伍值得一提。

「在河南就有接近200個拍者。」王愛軍說,他們提出「精英拍者」的概念,拍客也要懂點新聞,至少要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還要有快速反應。

「我們今年年初提出目標要在全國的3000個縣區市建立拍者隊伍。今年我們還有『萬人拍者培訓計劃』,在國際上我們也在努力去布局和探索,像比較大的國家,我們希望每個首都都有一到兩個拍者。」

至於未來,新京報還將加大視頻產量,希望視頻產量占到一半,那時新媒體的轉型效果會更好。「現在還不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談短視頻「風」往何處吹:「內容」邊界在擴大

過去你可以想像嗎?一個不經意的畫面,一個動作的捕捉,都可以成為爆款視頻。比如,萌娃打瞌睡、消防員或警察的一個舉動……一個核心畫面就可以戳中人心。

「過去傳統新聞人認為沒有新聞價值的題材,現在成為新聞報道的內容,新聞人的視野過去固有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王愛軍如此評價。

就拿2019年新聞短視頻報道呈現的特點來說,王愛軍總結認為,一個是做新聞短視頻的媒體越來越多了,包括央媒也非常重視新聞短視頻的生產;一個則是新聞短視頻的「內容」邊界不斷在擴大。

至於短視頻報道未來的趨勢,他認為,新聞的公共價值會越來越凸顯,他希望未來與受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的,普通受眾的喜怒哀樂都能通過短視頻去呈現,從事件的表象發現本質,推動社會進步。

在他看來,未來短視頻報道的還將有一個變化,那就是競爭會更加加劇,人才會更加短缺,與此同時,新聞門檻在提高,新聞質量也在提高。但是,「這對社會來說是一件好事,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讓新聞更加平民化,接地氣,體現它的社會價值。」

王愛軍表示,短視頻時代,機構媒體應堅守公共價值,不能僅僅追求流量和經濟效益。「一個公共媒體,如果說陷入對流量、獵奇的追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近一直在提倡新聞的『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覺得很有針對性,應該鼓勵新聞人到現場去、到民眾中去、到生活中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0JlG4BMH2_cNUgqmV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