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橫生的流水對,行雲流水,妙韻天成

2019-12-03   唐風宋韻賞詩詞

流水對:是指對聯在意義上就像行雲流水一樣,上流下接,不能截斷。因此,在形式上雖然分成兩句,但意思卻互相連貫。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個意思分成兩句話說,上下緊密結合,互為關聯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義就不完整了。



如杜甫:

1、忽聞哀痛詔,又下聖明朝

2、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有些流水對用連詞串接,或根本是一句話分兩半說。

例如: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2、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駱賓王)

很多流水對上下句分別是兩個連貫的動作。

例如:

1、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

2、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

典型的流水對上下句一般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我們舉例說明:

1連貫關係

連貫關係也叫「順承關係」。上下聯依據時間的先後順序或者意義的承接關係結構。

例如蘭州河神廟的一副對聯:

曾經滄海千重浪,

又上黃河一道橋。

連貫關係構成的對聯,特徵是上聯所述之事在先,下聯所述之事在後;上聯是起始,下聯是繼續;上聯是已經過去,下聯是正在進行。

連貫關係構成的對聯,常給人以行雲流水、酣暢淋漓、文韻舒展、一氣呵成的感覺,可以增加對聯的語勢和節奏。所以,這種邏輯關係在對聯創造中應用較多。

2遞進關係

遞進關係的表現是,下聯是上聯在範圍上或程度上更進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層敘述,層層深入,淋漓盡致地敘述某一事物,或者闡發某一思想。

例如:章乃器挽魯迅先生的對聯:

一生不曾屈服,

臨死還要鬥爭。



3條件關係

(1)、出句提出條件,對句說出結果。

例如:蘇振民贈李必才聯:

必須經得千般冷;

才可煉得一段香。

(2)、上聯說結果,下聯則說行動。

例如:

欲知千古事;

須讀五車書。

4假設關係

上聯提出一種假定的設想,下聯肯定推論的結果,形成「假若怎麼樣,那就怎麼樣」,「如果怎麼樣,便會怎麼樣」這樣一種結構形式。

例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假設關係聯,一般含意深長,耐人尋味。但是,如果不細心推敲,常常不易對得工整 。

5轉折關係

下聯所列舉的事體或者所包含的意義,朝著與上聯的事體、意義相對或者相反的方向發展,從語言邏輯上講,叫轉折關係。

例如:

已過半程臨古渡,

忽生一念轉長安。

從聯的意義上看,上下聯的意思是轉折的,相對的、相反的。依據轉折關係結構而成的對聯,對比鮮明,波瀾起伏較大, 無論從內容的表達上,還是從藝術效果上看,都相當的好 。

6選擇關係

選擇關係,其句法構成形式是「要麼這樣,要麼那樣」,「或者是這,或者是那」,「寧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經過比較,決定取捨。

例如:

但願人皆健,

何妨我獨貧。

依據選擇的邏輯關係結構的對聯,一般來說,筆調清朗,語氣肯定,傾向鮮明,主題清楚。

7因果關係

例如:

春種千顆籽;

秋收萬擔糧。

上聯與下聯的關係,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或者理由和結論的關係。依據因果關係來創作的對聯,可以是上聯講原因或理由,下聯講結果和結論;也可以採取「倒裝」方式,上聯說結果或結論,下聯說原因和理由。

例如: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這是雁門關的一副集句對聯。上聯說的是結論,下聯說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裝,這副對聯的意思應該是,因為西出陽關之後還有許多故交舊友,所以,不必憂慮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據因果關係創作的對聯,一般來說,層次分明,說理性強,在流水對聯作品中也很多見。




8目的關係

目的關係的對聯總是半聯表行為,半聯表目的,意思是為某種目的而有某種行為,或進行某種行為以便達到某種目的。這就自然形成了上半聯表目的,下半聯表行為:

例如:

欲呼樵子說山事;

便攜春茶到竹林。

或者倒過來上半聯表行為,下半聯表目的;

例如:

勸君更進一杯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

同一上聯,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對出不同邏輯關係的下聯。

流水對最受人欣賞,藝術性較高。一首詩裡面有了一聯流水對,就顯得靈動了許多。

關於流水對,有這樣一些說法:「古人律詩中之流水對,常為難得之佳聯,即因其一氣呵成,暢而不隔,如行雲流水,妙韻天成也。」「流水對使一首詩結構緊湊,如果是用在擔當著拓轉詩意的重任的頸聯,常可使整首詩意像流動,習習欲飛。」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法微三》:嚴羽卿以 劉眘虛「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為十字格,劉長卿:「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為十四字格。謂兩句只一意也,蓋流水對耳。」清沉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五言律中聯以虛實對、流水對為上。」

圖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