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摩、入富到入標,見證著市場變化,市場投資理念是否也會改變?

2019-09-26   曹中銘股市觀察

9月23日,A股正式納入標普道瓊斯指數,繼成功「入摩」、「入富」之後,A股又納入另一國際知名指數。當天,A股納入富時羅素指數因子由5%提升至15%。納入因子比例的提升,意味著跟蹤該指數的相關基金將配置更多的A股股票,也將為A股帶來更多的境外資金。

A股納入全球幾大知名的指數,最早要追溯至2014年。當年A股即開始闖關MSCI,但由於A股本身存在的問題,2014年並沒有成功。此後,2015年與2016年的闖關均無功而返,直至2017年連續第四年才成功「入摩」。

作為跟蹤全球各大主要資本市場的第一大指數,在A股「入摩」後,隨著納入因子的提升,也無形中提升了A股市場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有了「入摩」的良好示範,此後的A股「入富」、「入標」等都要順利得多。

A股「入摩」、「入富」、「入標」,市場最為關注的莫過於能帶來多少資金。2017年A股「入摩」成功時,在券商研報聲稱,A股納入MSCI指數後,將為A股帶來超萬億的資金。但事實表明,這不過是券商研究人員的意淫而已。A股成功「入摩」,初期能夠帶來的資金其實並不多。

當然,隨著A股納入更多的指數,也隨著A股納入因子比例的提升,境外跟蹤該指數的基金配置A股的比重也會提升,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隨著更多跟蹤指數的資金被動配置A股,在QFII、RQFII已經取消額度的背景下,無形中也會吸引其他境外資金進入A股市場。基於此,納入全球幾大指數,將為A股帶來越來越多的資金將變成現實。

但A股成功納入三大指數,又絕非僅僅只帶來資金。事實上,A股市場2017年的表現已經露出端倪。2017年A股「入摩」成功後,市場上掀起一股炒作藍籌股與白馬股的熱潮。藍籌股與白馬股受到資金的追捧,而質地一般的個股、垃圾股則遭到拋棄。從2017年至2018年,眾多質地一般的個股股價跌得面目全非,而以貴州茅台為代表的藍籌股與白馬股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股價「神話」。時至今日,貴州茅台股價已經上漲至千元以上的高位。

另一方面,在藍籌股、白馬股股價高高在上的同時,垃圾股、質地一般的個股股價則不斷創出新低。目前的A股市場,個股成「仙」已經成為常態。更有像中弘股份、雛鷹農牧、華信國際等上市公司,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面值而不得不面對退市的命運。此外,像*ST印紀、*ST大控也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面值已停牌,退市或不可避免。

A股市場股價的兩極分化現象,在此前並不常見。而A股市場的發展,也導致上市公司股價從齊漲共跌年代,慢慢發展到個股股價步入個性化時代。有業績支撐、有潛力、質地好的上市公司,會有資金追捧,而那些垃圾股等上市公司,則成為拋棄的對象,股價的表現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市公司股價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實際上是市場投資理念與投資風向發生改變的結果。曾經,垃圾股受到市場的青睞,而藍籌股與白馬股被晾在一邊,且這一格局還持續了許多年。但正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一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市場,才會讓投機成為主流。而一個正常的市場,是不可能讓垃圾股成為市場資金追捧的對象的。

因此,在A股成功納入三大指數,在更多境外資金進入A股市場的情形下,市場投資風向發生改變是必然的,但基於市場的投資習慣與思維慣性,在可預見的將來,價值投資還不會成為主流的投資理念,但價值投資理念在A股市場生根發芽,並最終成為主流的投資理念,卻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