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分享:再次親歷加拿大急診室

2020-02-28     北美楓哥

本文作者:朱敏怡

加拿大的醫療一直被大眾吐槽,特別是急診醫療。N多年前的急診經歷,讓我對這裡的急診也是諸多怨言。但是越不想去經歷,越是容易被你碰上。2月18日晚上,我不得不又踏上了去急診室的路程。

準備晚餐的時候,因為自己的閃失,炸豬排的高溫燙油灼傷了我的右手掌和左手大拇指,瞬間那種火辣辣的疼痛,讓我難以忍受。在冷水沖洗以及用燙傷藥膏塗抹後,看著還是紅紅地皮膚,漸漸冒起的白泡以及絲毫未見緩解的疼痛,我還是決定讓先生送我去急診。臨行前,我已經做好了等待4個小時的準備。

到了醫院,還算運氣好,門口問訊處的值班員還沒下班。跟她們說了原因後,其中一個工作人員親自帶我去急診窗口,讓我先去排隊註冊。排隊的人還不算多,在我前面排了兩個人,我一邊等待,一邊用嘴吹我的手,這樣可以暫時緩解一下疼痛。

不知道是我這個不停地吹手的動作引起了護士的注意,還是問訊處接待我的人跟裡面護士溝通了我是燙傷的病患,只見一個金髮的護士從註冊室徑直走到我面前,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複述了被燙傷的經過,她一臉同情地望著我說:「那一定很疼,對吧?」我點點頭表示真的非常疼。她讓我等一下,然後轉身進了註冊室, 不一會兒拿了一張粉紅色的卡讓我兒子幫我去註冊台直接註冊。

我謝過她後和兒子去註冊台註冊,因為出門只記得帶醫療卡,忘了帶手機,家庭醫生的電話和名字不記得了。護士說:「這次就算了,下次記得補。」我還想著,還下次吶?醫院最好別來吧。

註冊完,我還琢磨著找個能讓護士看到我的位子坐著,等待叫名字看醫生。結果,護士直接讓我去ZONE3區看診,我得令後趕緊地趕去ZONE3區。來到門口,我把病歷送進分診台,分診台門口椅子上已經坐著好幾個人,我就找個地方坐下了,心想著換個地方坐著等吧。

屁股剛坐下來,剛才註冊室門口跟我說話的那個金髮護士就叫我的名字讓我進檢查室,我突然覺得很意外也很感激。護士讓我半靠在床上,她非常NICE,一邊給我量血壓測體溫,一邊詢問我當前疼痛的情況。做完一切,她拿來一個移動式的小桌板,另外一個護士給我端來一盆冰塊水,讓我把雙手浸在裡面,等待醫生來決定如何處理。

我本來計劃是等上4個小時才能進到檢查室的,結果從註冊室到現在我坐在檢查室的病床上,前後不到15分鐘。我突然似乎明白了什麼:加拿大的急診,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呆板和僵化,他們是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就診快慢的時間。

像這種燙傷,根據燙傷對真皮層的影響,需要及時處理,不然會導致感染。加上燙傷其本身會引起局部劇烈的疼痛,所以我被優先安排進檢查室。

ZONE3分診室床位加上檢查椅一共十幾張,一個醫生,一個助手和幾個護士,他們也一刻沒閒著,一會兒看病人,一會兒查電腦,一會兒寫醫囑,看完一個出去再叫一個進來……等待醫生的時間需要一點耐心,我大約等了40-50分鐘。所幸在檢查室裡面的病人大多已經給予了初步的護理。

醫生看了一下我的傷口,說一部分是一度燙傷,另一部分是二度燙傷。護士給我上藥後,告訴我24小時後再來換藥,如果沒有感染,3天後自己在家換藥,如果有感染,隨時去醫院。最後,我帶著被裹成粽子的手回家了。

這種急診的優先順序,讓我對加拿大急診醫療有了新的認識。而第二天換藥的經歷,讓我對急診優先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醫院,因為是換藥,所以直接去了ZONE3區,不需要去門口的註冊室。護士很快登記好了,我就在休息區等待。換藥的級別應該不屬於「很急」,所以需要耐心地等待,而在我前面已經有4個病人在等待。

我坐下不久,來了一對夫妻。男的捂著耳朵,女的在分診台窗口登記,裡面的護士問她情況,我隱約聽見說是什麼東西砸到她先生的耳朵,現在耳朵還在流血,我側臉看了下那位先生 ,他的左手捂著的耳朵周圍都是血。護士問她是耳朵旁邊流血還是耳朵裡面流血,她說是裡面。護士問完了,讓他們先在門口坐一會兒,她把病歷放在夾子上。不一會兒,裡面又出來一個護士詢問他們的情況,查看傷口,然後把他們直接叫進檢查室,無需等待。我和之前來的那4個病患,仍然在椅子上耐心地等待叫名字進檢查室。我從候診到包紮完畢大約差不多2個小時,因為手部傷口沒有感染,不需要全手包紮,護士給我局部包紮後,我就回家了。

我通過親身和親眼所見的急診室的接診情況,真實地感受到了什麼是重症優先,急症優先的原則。以前我們去急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急很急,卻忽略了同時就診的其他病人是否在病症上更急切需要優先醫治。作為醫護人員,在登記的時候她們就開始評估患者的優先順序,是否危及到生命,是否流血過多,是否疼痛難忍等等,在先到先得的基礎上再實行急症優先的原則,這既實現了資源優化也顯得更為人性化。

離開醫院前,在分診台的玻璃上貼著一張告示,上面寫了非加拿大居民看急診的費用。不由地感嘆,雖然免費醫療存在著等候和排期時間長的缺陷,但是我們在享受免費醫療的同時,也應該多體諒一下醫護人員的付出。儘管本地病人量不能和國內相比,但是一個分診室十幾張床位,一個急診全科醫生,從問診到治療方案出來,一個接一個病人在等候,醫生就是有個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其實,站在醫生角度或者病人的角度,大家都不容易。人無完人,醫療體制也是如此,沒有一種醫療體制可以完全解決供需矛盾,在政府還沒有合適的舉措去平衡這種醫療關係之前,醫患之間只能互相理解,互相體諒,求同存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rdtinABjYh_GJGVU5i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