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誤記名句了

2020-02-12     央視網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有一個題型叫「划去錯誤項」,引起了廣大觀眾的熱議。一些觀眾看了節目後在網上發帖說:「不會吧?我這樣念了20多年,難道一直是錯的?」有的觀眾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向命題專家提出疑問,還有的觀眾強烈希望節目組能對他們的一些疑問作出統一回應。這裡選取較多觀眾提出的幾個最有代表性的疑問,進行統一解答。


其實,這些詩詞的正誤問題,在詩詞大會前幾季的節目中也曾以找錯別字的形式考過,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和質疑。為何第五季把這些「陳年老坑」換一種形式來考,就會引起這麼大的熱議和疑問呢?主要原因應該是:正確的詩句或者錯誤的詩句如果單獨來看,比較容易識別,但如果把正確的詩句和錯誤的詩句並列放在一起這麼一讀,奇蹟產生了,都挺通順,反而拿不定主意,也就更容易產生懷疑。但也因此印象更深刻,更容易記牢。

一、「深如海」還是「深似海」?

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三集有一題「划去錯誤項」:

A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B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正確答案:B

為什麼「侯門一入深似海」是錯誤的呢?不是有常用成語「侯門深似海」嗎?還有網絡流行語「一入╳╳深似海,從此╳╳是路人」嗎?有觀眾提出,從「百度」上查,查到「侯門一入深似海」的版本啊?更有幾個觀眾從專業角度提出質疑說,他們從《國學寶典》檢索系統中搜到宋代曾慥編的筆記小說集《類說》中是「侯門一入深似海」。所以他們認為「深似海」也應該對,我們詩詞大會題目出得有問題。


首先得謝謝這些觀眾熱心參與節目,並為他們熱愛詩詞、鑽研詩詞的精神點贊。其次要說明的是,我們這個題目十分嚴謹,沒有任何問題。「侯門一入深似海」錯誤的原因是:


一、這兩句出自唐朝中期詩人崔郊的《贈去婢》,晚唐的范攄在其所著《雲溪友議》一書中記載了崔郊《贈去婢》一詩的故事,該書所載全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後來歷代的唐詩選本、詩話、筆記等,多有選錄或轉載,第二句版本皆為「侯門一入深如海」。


二、這是一首格律謹嚴的近體七絕詩,唐人的近體詩講究平庂格律,有一套格律規則。其中一些最關鍵的格律忌諱,需要嚴格遵守,比如雙字以及節奏點上的字,平仄不能馬虎。譬如「侯門一入深如海」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位置上必須為平聲字,決不可用仄聲字。「似」和「如」意思相同,但「似」是仄聲,「如」是平聲,所以即使崔郊想到了「深似海」,也不得不換為「深如海」。不過詩寫成以後,不影響從中提煉出成語「侯門如海」、「侯門似海」、「侯門深似海」。


那麼,有觀眾從《國學寶典》檢索系統中搜到宋代曾慥編的筆記小說集《類說》中是「侯門一入深似海」,怎麼解釋呢?這就需要從版本角度查一下原因。查《國學寶典》檢索系統所收《類說》的版本,其標明的版本是「明天啟六年岳鍾秀重刊本」。再查「明天啟六年岳鍾秀重刊本」《類說》的紙質版的明朝古籍原書,是長這樣的:

原來「深似海」是《國學寶典》電子版製作者上傳時輸入錯誤。所以我們在使用各種電子版時,一定要核對原書。另外,建議網友學點詩詞格律知識和版本知識,有助於提高詩詞修養。

二、「唱歌聲」還是「踏歌聲」?

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五集有一題「划去錯誤項」:

A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B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正確答案:A

不少觀眾發帖說:「我從小背的就是『聞郎江上踏歌聲』啊,難道我一直背的都是錯的?」還有的觀眾搜了百度以及「古詩文網」,發現有「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個版本,然後提出質疑說,是不是「唱歌聲」和「踏歌聲」兩個版本都有呀,這樣不是存在爭議嗎?題目還算嚴謹嗎?廣大觀眾能提出這些疑問,值得稱讚。讓廣大觀眾在懷疑中獲得真知,這也正是我們《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推廣普及正確可靠詩詞的意義所在。


首先要強調的是,「聞郎江上踏歌聲」確實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的呢?


一、這兩句出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集的各個版本,以及唐宋元明清各種唐詩選本、唐詩總集等,第二句都是「聞郎江上唱歌聲」,沒有哪一種版本作「聞郎江上踏歌聲」的。那麼,有的觀眾從百度以及「古詩文網」中搜到有「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個版本,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受了李白《贈汪倫》中超級名句「忽聞岸上踏歌聲」干擾而背串門了,然後輸入到「古詩文網」等網絡上。


二、「踏歌」為漢、唐時期的風俗性歌舞,參與者手攙手以腳踏地而歌。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奏,參加者圍成圓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牽手,邊歌邊舞。「踏歌」是一定在岸邊陸地上的,而劉禹錫的《竹枝詞》所寫的「聞郎江上唱歌聲」是在「江上」,也就是在船上,當然不可能「踏歌」。所以,劉禹錫這首詩若用「踏歌」,則詩意不通。

三、「把似君」「誰為」還是「把示君」「誰有」?

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五集有一題「划去錯誤項」:

A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B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拭。()

正確答案:A

電視螢幕上顯示這首詩全文是這樣的: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賈島的《劍客》

有許多細心地觀眾發現後發帖說,「把似君」是不是錯了?應該是「把示君」吧?「誰為不平事」是不是錯了?應該是「誰有不平事」吧?我們背的一直是「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啊。


這裡要特彆強調的是,許多觀眾所背的版本「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也是正確的,這屬於從唐代開始就出現的異文,不排除是賈島本人所改,即先寫的版本是「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後來修改為「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也就是說,後一個版本比前一個版本更好。這與前面兩首詩情況不同,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在都對的情況下,哪個更好的問題。為什麼後一個版本(也就是詩詞大會節目螢幕呈現的版本)更好呢?


一、賈島的詩集名叫《長江集》,宋代的版本現在仍存,此詩後兩句正是「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歷代重要的唐詩選本以及《全唐詩》,都是「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可見這個版本是非常可靠的。


二、「把似君」意思是拿起送你看。「似」是作為動詞給予、送給的意思,在唐代很常見。最重要的是「誰為不平事」,意思是:誰做了不平之事。「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意思是:今天將這把寶劍拿出來給您看看,告訴我,誰做了不平的事?「為」作動詞用,意思是「做」。「誰為不平事」透露出賈島急欲施展才能的願望和豪情。清代馮班說:「『誰為不平』,便須殺卻,是俠概;『誰有不平』,與人報仇,是賣身奴。」(《二馮評曰<才調集>》)清代紀曉嵐說:「『為』字意深,『有』字意淺,『為』字是英雄壯懷,『有』字是遊俠客氣。」(《刪正二馮評曰<才調集>》)

如果我們詩詞大會「划去錯誤項」這一題型能給廣大觀眾帶來更多的收穫,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作者簡介:李定廣,安徽合肥人,知名文史學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命題專家組組長。主要研究中國古代詩詞,尤其是唐宋詩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r7DO3AB3uTiws8KGX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