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記者實測杭州公交:站點客流小,車上座位坐不滿

2020-02-04     杭州交通91.8

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杭州公交自 2020 年 2 月 2 日 0 時至 2 月 9 日 24 時,市區常規線路發車間隔調整為 60 分鐘,首班發車時間不早於 7 時,末班發車時間不晚於 20 時。連接火車東站、城站火車站的 43 條常規線路,發車間隔調整為 30 分鐘,首末班時間不變。

運營線路和運營時間調整以後,杭州公交站點和公交上的客流情況如何?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乘客和公交車司機的防疫意識怎麼樣?記者實測。

公交站點客流量小 公交車上基本坐不滿

今天(2月)上午,記者分別來到武林廣場公交站、延安路公交站、勝利劇院龍翔橋站、地鐵近江站等幾個站點。觀察發現:不少站點空空如也;個別大站點客流稀少。

武林廣場公交車站是杭州交通網絡重要站點之一,經過線路有318路,535路,B支7A路,B支7路,192路,201路,202路,203路,204路,205路,211路,217路,218路,223路,265A路,267路,991路公交線路;以往這個站點人流密集,而如今每個方向也只有2-3人在站台等待。等待公交的幾位乘客分別是上下班乘車(醫院、酒店工作人員、農貿市場售貨員)和買菜需要乘車。

不僅站點人少,公交車上的人也不多。上午9:50,往返於武林廣場、高山茶村的318路公交車到站後,車上僅有的2人下車,站點有一人上車。318公交司機董師傅說:「這些天車上的乘客都不多,每趟頂多10人左右。」

西湖景區附近,延安路平海路口也不見了以往車水馬龍的盛況,現在人流車流稀少,偶爾只有幾輛汽車和電動車經過,龍翔橋地鐵5分鐘內也只看到一個人出來,龍翔橋附近的延安路湖濱公交站更人無人問津,上午10點多,延安路平海路口,記者在勝利劇院公交站點看到一位乘客周先生,他說:「我是步行街的安保人員,現在下夜班了來乘坐公交,以往這裡人擠人,現在這裡沒什麼人。公交站點也只有我一個人在等,有點孤單。」

乘客、司機人人戴口罩,防疫意識強

即便人不多,但無論乘客還是司機,大家的防疫意識還是非常強的,人人戴口罩,彼此拉遠距離。而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杭州公交採取多項舉措,在提倡廣大乘客朋友們儘量少出行的基礎上,保障好每一次出行:

1.強化車輛(中心首末站)消毒。每天投入運營的公交車輛,在每日進場全面消毒的基礎上,目前已實行一圈一消毒。

2.強化車輛通風。車廂內空調將全部切換至通風模式。

3.強化佩戴口罩。公交司機上崗時必須佩戴好口罩。同時,也提醒廣大乘客朋友們,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乘坐公交車出行時,記得一定要戴好口罩。

4.強化營運調度。公交集團嚴格按照「人多車密,人少車稀」的調度原則,科學合理對線路班次發放、發車間隔等進行調整。

5.強化體溫檢測。目前,我們每天對公交車司機在上崗前進行一次體溫檢測。一旦發現體溫異常的司機,立即停止營運安排休息,並按程序做好後續工作。

6.強化站區(車輛)保潔。進一步加強了公交中心首末站及公交車輛車廂的保潔力度。站內公共廁所均配備了消毒洗手液,乘客朋友們記得乘坐公交車後一定要洗手。

拉大行車間隔,乘客等待時間加長

在肉類市場賣副食的周先生早上9點下夜班後,就來到武林廣場等318路公交車了,在站點等待了46分鐘終於等來了318路車,周先生說:「之前坐這班車等待10來分鐘就來了,現在我等了40分鐘,等的時間長了,不過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這麼做也是為了大家好,能不出門就別出門了,肉類市場是為大家提供生活物資,沒辦法得上班,好在我下夜班了,不著急趕車,下次出門我提前在手機上看好到達時間就好了。」

而同樣在武林廣場公交站等待車的羅女士就事先做了準備,在192公交車來的前10分鐘到站台等待,她說:「我是提前在手機上看好這趟車大概還有幾站到達,還有2-3站的時候我過來等,就不會等待太長時間了。只要做好準備還是非常理解的,現在杭州採取的所有的措施都是為了控制疫情,保證大家安全,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吧。」

除了可以用手機提前查看公交到站倒計時,在個別公交站點有「智能公交系統電子屏」螢幕上能顯示出各個公交線路還有幾站到達站點,這樣方便乘客們心中有數,知道到底該等待多久,車才回來。不過也有乘客反映,若是從地鐵下來轉公交的話,較難卡準時間點。

如何避免個別站點人流聚集上車的問題?

杭州市公交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陶雪軍說:人員聚集的問題,從2月3日數據來看基本上都在3萬人次左右的客流量,早上確實有看到比較多的乘客在一輛公交車上面。通過我們這兩天的數據,基本上已經掌握了一些線路的情況,我們會考慮在特別一個時段內調節,儘量讓公交車上基本上沒有站的人,會時刻監測數據,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運營。

本文為杭州交通918原創稿件

記者:康樂

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qPtD3AB3uTiws8K0v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