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80後,如何一年掙到100萬?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劉店集鄉徐馬莊村,王飛靠種植瓜果蔬菜實現了這一切。
當然,他也不是隨便一種就掙到了這麼多錢。王飛的成功在於,他做到了「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錢賺」,這得益於他科學地搭配了種植品種,而且經營思路切實有效。
摔過跟頭 更要學技術
王飛是位「80後」。最初,他沒想種地,初中畢業以後就離家打工了。2004年底,在父親的勸說下,王飛留在了家鄉,搞起了蔬菜種植。
一開始,王飛在家鄉建了兩個占地3畝的塑料大棚。為提高效益,他參加了縣農廣校舉辦的培訓班,學習大棚蔬菜栽培技術,每畝大棚的年效益達到1萬元左右。
緊接著,他就擴大了生產規模,新建了4個占地8畝的塑料大棚。然而這一次,由於種植結構單一、管理不善、市場把握不准等諸多問題,他的種植效益明顯下滑。
回想那段經歷,王飛說,「棚建起了,樹栽成了,不知怎麼管理了,這才是失敗的關鍵因素。」於是,他找到農廣校的校長,訴說困境。幸好,校長給他派來了老師,指導他修剪和管理。
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王飛虛心學習,聽說哪裡有好典型他都去學習取經。他經常外出到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參觀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
2012年,王飛參加了培訓班,成為全省首批新型職業農民。
在農廣校老師的指導下,他發現可利用徐馬莊村靠近城區的優勢,通過流轉土地建立家庭農場;在原有蔬菜大棚的基礎上搞果樹種植,能夠很好地滿足都市群體的採摘體驗需求。
他建起了家庭農場,流轉土地230畝,並改變過去單一蔬菜大棚的形式,實行果蔬大棚、露地種養、生態育苗等多種生產模式的相互搭配。
這幾招 分散了經營風險
吃過種植結構單一的虧,有了自己的家庭農場以後,王飛為了分散經營風險,十分注意豐富產品結構,積極引入適銷對路的品種。
他的經營思路也有了變化,變成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適度經營,科學管理。
在流轉經營的230畝土地上,王飛引進了桃、李、杏、梨、獼猴桃、西梅、火龍果等14個優、特品種。
春節前後有大棚蔬菜上市,「五一」大棚杏上市,「六一」大棚葡萄、水蜜桃上市,「七一」各種露天雜果上市,「十一」黃金梨、蜜棗上市,這樣一來,全年鮮果不斷,月月有收入。
除了科學搭配品種,他還注重技術創新,實現了立體生態種植、精細無害管理。
種植大棚杏,他就採用野生毛桃作為砧木,嫁接金太陽杏,結出來的果實既有杏的味道,又有桃的個頭。整個生長期不噴洒農藥,實施綠色防控,品質好。這樣的大棚杏每年從開花期就有預訂,供不應求,畝效益3萬多元。
大棚葡萄採用無公害綠色管理方法,多施生物有機肥,整個生長過程不噴洒農藥,結出來的果粒上色均勻,糖度高,成熟後可以掛果一個多月。葡萄6月中旬上市後,每斤可賣到8元以上,每畝效益至少在4萬元以上。
露地水果全部種植最新優質品種,增施有機肥,果子個大、色艷、口感好,效益非常不錯。
蔬菜瓜果品種新、種類全,錯時上市,優質優價,這給王飛的家庭農場帶來了每年百萬元以上的純收入。
積極想辦法 營銷別落下
瓜果蔬菜賣得好,說明銷售渠道建設和產品營銷都跟上了。這方面,王飛也想了不少辦法。
在王飛的微信帳單里,每個月的訂單都在萬元以上。談及他的銷售秘籍,他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我的微代理,向自己的圈子推銷產品。」如此一來,不僅少了管理團隊的麻煩,連運輸的成本也降低了。
除了微代理,他也沒少和網際網路平台合作。
徐馬莊村靠近城區,王飛與當地的網約車平台合作,利用往返周邊城市的空車代運新鮮水果。
此外,他還和電商平台合作生鮮次日達業務,保障給消費者提供新鮮、高品質產品。
平時,王飛家庭農場通過與農廣校合作,及時更新自己的技術,又將經驗傳授給千萬個農廣校學員,並積極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增收。
如今,來到他的家庭農場,映入眼帘的是「農民田間學校」和大型冷庫;一個個高效溫室大棚,一行行優質果樹,一方方平如地毯的高產麥田,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來源:農業農村部、映象網、商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