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北京人講究吃,
光早點的品種就多到數不過來,
可您知道嗎?在咱北京既有早點也有「午點」。
您先別急著跟我抬槓說:「我怎麼從來都沒聽說過…」
是,在咱北京是沒有「午點」這麼一說,
北京人也沒有午後吃點心的習慣,
但將那些舊時京城午後販賣的吃食合稱為「午點」,
這應該沒什麼爭議吧?
老北京午後販賣的吃食,
主要有切糕、蜜麻花、糖耳朵、
蜜饊子、老豆腐、芸豆餅、油茶等等,
以及羊肉床子(賣牛羊肉的鋪子)賣的肉類小吃,
像是羊肉包子、炸回頭之類的。
今兒,咱就來聊聊它們吧!
糕 點 類
切 糕
看到「切糕」這兩字您先別緊張,
不是那幾萬一塊的切糕。
咱老北京的切糕是帶棗有豆沙的那種。
這吃食,一年四季都有,
夏天涼著吃,冬天熱著吃,
舊時賣切糕的攤位,
冬天冬天還可以應顧客要求澆上熱桂花飴糖。
(圖片來自下廚房:我就是女王)
黏軟的切糕,有江米和黃米兩種,
不過後者現在已經少見。
有些切糕是四層江米三層豆沙,
也有兩層江米一層豆沙的。
還有用棗泥代替豆沙的、或是一層豆沙一層棗泥,
各家都不太相同。
但不管餡兒料如何,最後都要在大鍋中蒸熟。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桃子飯糰)
舊時,街頭賣切糕的可稱一景,
賣切糕的大多是回民。
切糕攤或推車賣都是在板子上蒙一塊乾淨的藍布,
上邊放著案板,擺著切糕。
當然光這麼擺著肯定是不行的,
這過一陣風,還不全髒了,
別急,您瞅那紅白相間的切糕上面可蒙著濕白布呢,
現買現給您切。
蜜 制 類
蜜 麻 花
因形似人的耳朵,所以蜜麻花也叫「糖耳朵」。
軟糯焦脆香的蜜麻花,製作它可是一門手藝活,
其中還有兩個最重要的步驟,缺一不可,
一是要慢火炸透,否則不焦不脆,
二是「過蜜」時要充分,一定要浸透,
否則掰開裡面都是白面,不如改吃炸饅頭片。
一個好的蜜麻花,
應該是外表色澤亮麗、吃起來甜而不膩,
用手從中間掰開,如藕斷絲連。
過去,以南來順的蜜麻花最有名
豆 類
老 豆 腐
在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里有這麼一段: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
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
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
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
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
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
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
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老豆腐和它的親兄弟豆腐腦,
這個印象里早上才會出現的吃食,
其實在過去,有很多都是下午才出攤開始販賣的。
舊時,鮮魚口下四條北口的城牆下有個賣老豆腐的老頭,
每天下午四五點鐘出攤,來吃的都是周圍的街坊,
自帶乾糧,就著碗熱乎乎的老豆腐,可別提多香了。
過去每次寫老豆腐的時候,都有人在後台留言問小編,
「這老豆腐和豆腐腦有什麼分別啊?」
其實很多文章都把二者混淆了。
您猜猜哪邊兒是豆腐腦?
雖然它們都是以黃豆為原料,
都需磨成漿、濾去豆渣,
但老豆腐點的是鹽滷,
這樣點出來的豆腐較堅韌,所以叫老豆腐,
而豆腐腦點的是石膏,所以軟爛細嫩,叫豆腐腦。
芸 豆 餅
芸豆餅選用的是紅芸豆,
不去皮連皮一起吃,
如果芸豆去皮,那製作出來的吃食就不能叫芸豆餅了,
您啊,該管人家叫芸豆糕了。
過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裡常能見到
賣芸豆餅的小販推著一輛獨輪車,
車上裝著熱騰騰的芸豆,上邊蓋著白色棉被。
芸豆餅現買現做,
只見小販用白瓷小碗裝滿煮好的芸豆,
倒入方巾布帕中,撒上少許花椒鹽,
雙手將方巾收攏擰成一個團,然後用雙手擊掌使勁兒一拍,
一個邊厚心薄的圓形芸豆餅就出爐了。
肉 類 小 吃
在過去的北京,每隔三個胡同就會有一家羊肉床子,
而今兒個說的這羊肉包子和炸回頭就是它的附產品,
當然在其他地方也能買到它們。
羊 肉 包 子
要說這羊肉包子,分季節換餡兒,
秋、冬買的是羊肉白菜餡兒的,
春天是羊肉韭菜的,
等到了夏天,又變成羊肉西葫蘆餡兒的了,
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天下午三、四點鐘左右開賣。
炸 回 頭
炸回頭,
雖然叫「回頭」,但形狀卻似一對兒對著的餃子。
製作時,對頭一捏,放入油鍋炸制,吃起來口感外焦里脆。
炸回頭的餡兒分葷素兩種,
葷的以牛羊肉為主,
素的是以胡蘿蔔、木耳、雞蛋等等為主,
也有豆沙餡兒的,不過這種不常見。
過去一到春天,還會有人家拿剛長出來的韭菜來做餡兒。
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
有一家燒餅鋪,因為店主不善經營,所以買賣一般。
有一年中秋節,鋪子裡生意蕭條,都晌午了還不見食客上門。
店主待著沒事兒,心想:既然沒人來吃,
那就自己做點兒「差樣兒」的吃吧。
於是買了些牛肉餡,拌好之後用燒餅面擀成薄皮,
包成元寶狀,圖個吉利,然後過油炸,準備自家食用。
沒想到忽然從外面進來一個人買燒餅,
這個人見店主正在製作一種造型新奇的食品,於是就買了幾個。
原來這位是個館驛的差人,是替官員出來買吃的。
官員一嘗,覺得味道甚好,而且外形像個元寶,很是吉利。
於是打發差人回去又訂購了一盒,讓店主送到館驛,
請眾人品嘗這一新問世的食品,大家品嘗之後齊聲叫好。
從此這種食品名聲大振,官民競相購買,燒餅鋪的生意也日趨興隆。
因為第一位食客去而復返,所以店主給這種食品取名「炸回頭」。
關於名稱的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
說是因為外形像元寶,包的時候,
麵皮需要四面回頭,因此得名「炸回頭」。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北京四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