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灣區現在經濟繁榮、科技業薪資奇高、雙薪家庭比比皆是,但是,年輕一代居民的收入花在購屋上的比例要比上一代高出許多。
房地產網站Clever Real Estate的最新報告指出,在1960年代,灣區的房屋買家通常花家庭中位數年收入的兩倍購屋,如今,買家必須支付將近家庭中位數年收入的九倍才買得到房子,灣區現在家庭中位數年收入約為10萬元。
報告表示,聖荷西目前是美國最無法負擔買屋的地區,一棟普通的房屋要花將近中位數年收入十倍的價錢才買得到,東灣和舊金山則要花約中位數年收入九倍的價錢,比房地產專家建議的2.6房價與收入比,遠遠高出許多。
報告也表示,全美整體房市也有類似的趨勢,只是程度較輕。自1960年代以來,全美平均房價已上漲121%,租金上漲72%,然而,家庭中位數年收入只增加29%,目前符合專家建議的2.6房價與收入比的房市,大部分位於中西部和五大湖區。
雖然美國大城市的住房愈來愈無法負擔,Clever Real Estate首席研究員歐尚納西(Thomas O』Shaughnessy)說:「這樣的差距還是過於離譜,其中又以舊金山和聖荷西最為明顯。」
房地產資訊公司CoreLogic的數據顯示,灣區中位數房價已經連續七年上漲,2018年5月創下歷史新高,不過,今年開始漸趨穩定,銷售量也開始放緩。
專家表示,灣區房價超出許多買家的預算,他們湊不出近20萬元的頭期款,每個月也付不出4500元的房貸付款額、稅金和保險金。
關注「新海外」 海外資訊一手掌握
聲明:本頁面內容,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免費提供,並非廣告服務性信息。頁面所載內容,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