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概況

2019-04-24     旭東讀史

偃師,洛陽市下轄縣級市[1][2],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2°26′15″~113°00′00″和北緯34°27′30″~34°50′00″之間。

偃師市現轄4個街道、9鎮、214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12個居委會、2240個村民組,總人口61萬(2013年),總面積668.58平方公里,是中原經濟區鄭洛城市工業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河南省首批10個小康達標縣(市),也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河南省26個城鎮化發展重點縣(市)、35個擴權縣(市)和第二批對外開放重點縣(市)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前列。

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境內有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屍鄉溝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師還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3]

2018年11月,偃師市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強」,排第88名。

位置

偃師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的洛陽盆地東隅,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26′15″-113°00′00″和北緯34°27′30″-34°50′00″之間。偃師市東西長約44 km,南北寬約34 km,總面積948.43 km,約占洛陽市總土地面積的6.24%,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0.568%。偃師市東鄰鞏義市,距鞏義市30 km;西接洛陽市郊區和孟津縣,距洛陽市30 km;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縣;北與孟州市隔黃河相望。[9]

地形

偃師市南北高中間低,地貌景觀略呈槽形,地表形態複雜多樣,大體可分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種類型。南部萬安山,山勢由東向西降低,海拔300—900米,最高峰1302米,面積占全市的16.72%;萬安山北側為丘陵和洪積沖積坡地,海拔 150—400米,面積占全市的35.71%;中部伊洛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115—135米,面積占全市的31.37%;北部邙山丘陵,東西走向,嶺脊突起,海拔140—300米,最高峰403.9米,面積占全市的16.2%。[9]

氣候

偃師市地處暖溫帶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4.2℃,無霜期年平均為211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之間,全年實際日照時數為2248.3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為51%。多年平均風向以東北風、西風最多,其次是東風、南風,北風最小。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9%。

水資源

偃師市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黃河沿邙嶺北麓流過,境內長1km多,伊、洛河在境內流程最長(伊河37km,洛河42km),還有馬澗河、劉澗河、沙河等季節性河流。全市共有水庫13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桃花店水庫、九龍角水庫;小型一類水庫6座,小型二類水庫5座。水資源年平均總量3.8億m,其中,地表徑流1.21億m,地下水1.22億m,地表客水1.01億m,外引水0.36億m。水資源的總量多,可利用量大,基本可以滿足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求,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伊洛川區相對豐富,其它地區比較缺乏。中州渠受洛陽市工業廢水嚴重污染,市區的皮革廠、化肥廠、化工廠等對洛河水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對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有害。[9]

土地資源

偃師市土地利用的特點是利用類型齊全,耕地面積相對較多,後備資源不足。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全市土地總面積142.03萬畝,已利用120.53萬畝,利用率84.72%。其中,耕地7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0.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0.9%),人均耕地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09畝/人)。園地1.83萬畝,林地7.31萬畝,水域7.54萬畝,交通用地3.48萬畝,城鎮和農村居民點13.5萬畝,工礦用地2.45萬畝,未利用地21.73萬畝,未利用率為15.28%。[9]

礦產資源

偃師市南部萬安山富含多種礦藏,已探明的有煤炭(地質儲量約7億噸,可采儲量達4億噸)、鋁礬土(探明儲量5200多萬噸)、石英石(儲量2億m)、石灰石(儲量10億m)、白雲岩(儲量2-3億m)、花崗岩(儲量7億m)、鉀長石、鈉長石等23個品種。其中,「雲里梅」、「菊花青」被譽為世界獨特品種。[9]

生物資源

偃師市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林木達1200多種,各種動物220餘種,與許多產業密切相關,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會聖宮碑

山化鎮寺溝村的鳳凰山上,有一通「中州第一巨碑」——會聖宮碑,千年前北宋皇室祭掃陵墓,先要在此緬懷先祖功德。

會聖宮原為「三聖宮」,「會」足重溫、緬懷的意思,「聖」就是君,是每年春秋季皇室祀祖祈福時,臨時住的行宮。碑文中,大量篇幅為宋王朝歌功頌德,描繪了當時會聖宮「隱若中天,宛若仙域」的盛況。市文物局李秋展介紹說,該碑刻立於北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通高9.4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篆刻文字,碑書楷書,共36行,每行84字,全文3024字,記述了會聖宮的由來和建造經過,以及會聖宮的地理位置、山川和當時建築的宏偉,以及奉安、盛榮、禮儀等,意在歌頌北宋三聖的政績和太平盛世。

該碑上刻飛鶴流雲牡丹紋,帽頂盤守六條浮雕舞龍,碑額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碑銘」,整體刀工精美,渾然天成。碑文文字之多,為全國碑文之最,其撰文、書肘、鐵筆並稱三絕。[22]

劉國故城遺址

該遺址位於偃師市西南方向約20公里外的萬安山北麓,南望青羅山,北瞰伊洛河,東瀕瀏河,西臨澗河的支流小西河,東西北三面都是深約20餘米的河溝,南面是一塊開闊的山前緩坡地,遺址座落在天然形成的半島上。

據調查可知,該城呈不規則形,南北長約1220米,東西寬約650米,在該遺址城區內耕土層中散落著大量春秋至漢代的板瓦、筒瓦,各式磚等建築材料及盆、壺、豆、瓮等陶制器皿殘片,陶家村的東北壕溝斷崖上暴露出有殘存的夯土城牆,系該城的南城牆。牆體分東西兩段,東段東起瀏河西岸,沿壕溝的北沿向正西延伸,長137米,厚約24.5米。西段城牆從村民姬木太宅院西北角開始向西南傾斜,到距小西河東岸約50米的陶玉亭家院內消失。在東西兩段城牆之間的城門,作為向外的通道,城外修有護城壕。與春秋時期各國都城布局基本相同。[23]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於偃師市東南30公里萬安山斷崖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開鑿於北魏至唐宋期間,整座石窟足在一個原始溶涮的洞壁上鑿龕造像而成。窟深6.5米,寬4.8米,高約12米。窟面略呈呈方形,後壁中央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尊,高約3米。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多座,造型各異的石佛造像1000多個。

水泉石窟價值珍貴,開鑿時間早於洛陽龍門石窟,後來可能因為石質的原因,沒有繼續雕刻。其外南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記載了水泉石窟的許多歷史,洞窟龕內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也有不少的交腳彌勒造像,但令人奇怪的是石窟主佛是兩尊,在我國其他石窟中沒有見到。有專家們稱,這可能與北魏時太后聽政有關:一佛象徵皇帝,一佛象徵皇太后。

石窟造像刻工簡樸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纓絡,佛座下有金 剛力士及蹲獅子、臥獸等。在窟外北壁上雕有一處先天二年的像龕,系盛唐作品,雕刻技法細膩迥異,讓人嘆為觀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eA-BGwBmyVoG_1Zed-o.html